我是王保宁,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 2023年10月9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李昕升的《玉米角色的历史转变》一文。 我读了之后,发觉其中的框架、思路和内容与我的研究成果高度相似。经过比对,我确定该文是对我研究成果的恶意剽窃。 目录: 1.事情的起因 2.剽窃的内容 2.1剽窃框架 2.2剽窃...
李中清发现西南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由于中心工业区发展和城市扩大吸引而来的移民,美洲作物直到18世纪晚期还没有成为西南主要食物来源;王保宁也发现棚民进山主要是为了山林经济,玉米充其量不过是林粮间作的附属“花利”。这些不但可以证明山区人口增长在先,然后“人口压力决定粮食生产”,更反映了流民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
其一,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可是被李昕升删掉了。原文是:“李昕升和王思明梳理清代玉米种植规模的数据,证明玉米不会导致大规模人口增长,却没有在区域差异和发生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其二,发过论文的都知道,学术史的撰写要兼顾很多因素,有一些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所以有的论文不可以不提,否则后果很严重。今年夏天的...
我是王保宁,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 2023年10月9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李昕升的《玉米角色的历史转变》一文。 我读了之后,发觉其中的框架、思路和内容与我的研究成果高度相似。经过比对,我确定该文是对我研究成果的恶意剽窃。 目录: 1.事情的起因 2.剽窃的内容 2.1剽窃框架 2.2剽窃...
我是王保宁,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 2023年10月9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李昕升的《玉米角色的历史转变》一文。 我读了之后,发觉其中的框架、思路和内容与我的研究成果高度相似。经过比对,我确定该文是对我研究成果的恶意剽窃。
原文是:“李昕升和王思明梳理清代玉米种植规模的数据,证明玉米不会导致大规模人口增长,却没有在区域差异和发生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其二,发过论文的都知道,学术史的撰写要兼顾很多因素,有一些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所以有的论文不可以不提,否则后果很严重。今年夏天的一篇审稿意见对我触动很大。尽管很多观点并非...
我是王保宁,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 2023年10月9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李昕升的《玉米角色的历史转变》一文。 我读了之后,发觉其中的框架、思路和内容与我的研究成果高度相似。经过比对,我确定该文是对我研究成果的恶意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