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必读》是李士材究心三十余年的著作,刊1637年49岁时。 《颐生微论》一书后经李氏修订删补后改名《删补颐生微论》于明代崇祯十五年54岁时重刊。 《伤寒括要》二卷刊于1649年。时李士材61岁,系将四年前毁于兵火的旧著《伤寒授珠》十卷删繁辨谬,精简而成。 李氏尚有《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两...
http://bbs.haoyisheng.com/viewthread.php?tid=178598--- 这尽凡居士是明代万历年间神医李士材的名号。士材先生精于医道,且为人大气。当时医家被分为多派,因为治疗思路不同,所以用方也就大有不同。 各派医家互相争斗,互相讽刺的事情比比皆是。士材先生博览群书,学习各家医论,提出了包容、互相学习等说法。 ...
【三才五格】【李士材】的三才吉凶为中吉 查看主运后运详解 > 五格配置: 外格:8阴金 李 士 材 天格:8阴金 人格:10阴水 地格:10阴水 总格:17阳金 三才配置: 【李士材的三才配置】金水水 【李士材的三才卦象】799,800 【李士材的三才解释】承父祖之余德,得长者之栽培,或用人得当,得大成功及发展,原命若喜...
简介:《李士材先生三书》。明·李中梓(士材)撰。清·尤乘增辑。刊于1667年。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三卷、《本草通玄》二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系中医诊断学专著,主要论述脉学理论和临床运用,更以四言歌括分述了28脉之“体象”、“主病”、“兼脉”等内容。其次也简述瞭望闻问三诊之...
蒋士吉对李士材应用下法的传承 下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在李蒋师徒二人均擅用下法治疗临床诸病。王肯堂一案中,李氏通过对治疗过程及望诊来判断王氏所患泄泻为脾虚痰盛,取下法通因通用得愈;蒋氏辨山塘吴氏母久泻为“下有沉积”,并以下法通因通用取效。蒋氏...
李士材新编“四诊脉诀”原文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 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 惟胆与肝,左关所认。 膀胱及肾,左尺为定; 胸中及肺,右寸昭彰。
这条道路,其实大医李士材已经为我们点明了,在其《医宗必读·脉有不可以言传说》中提到:“盖悟理虽入微之事,然迹象未明,从何处悟入?思境未苦,从何处悟出?必于四言之诀,二十七字之法,诵之极其熟,思之极其苦,夫然后灵明自动,神鬼求通。启元子曰:欲登泰岱,非径奚从?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所以我们只需...
李士材脉法二十八部浮脉阳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涩。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伤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
以下是李士材在使用巴豆霜时的一些应用经验。 1. 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方法 李士材认为,在使用巴豆霜时,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方法。对于皮肤疮痂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直接将巴豆霜涂抹在患部上,以达到快速止痛、消肿、抗炎的作用。对于瘙痒、湿疹等症状较轻的患者,则可以将巴豆霜和清水混合,用海绵蘸取擦拭患部,以充当湿...
明代李士材就治疗过这样的患者:一名男子浑身发热,咳嗽十分严重,有的医生用"金匮肾气丸"补肾,有的用化痰的办法治肺,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请来了当时的名医李士材,他分析这个患者的发热、咳喘,实际是因为肝气不舒引起的(这在中医里叫"肝木反侮肺金〃,肝气不舒,很多时候还会引起肺经的问题)。那么李士材用"逍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