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诗人把六朝兴废之感用高度的艺术概括融汇至口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第二句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第三句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用夸张手法说来,恰好似凌晨残梦;第四句反问,是对“龙盘”王气进行的思考,扣合三百年沧桑。全诗通过...
第1首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首诗写的是唐玄宗朝的马嵬事变,讽刺有力,水平极高。唐玄宗后期沉迷于酒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抛弃长安远走蜀地,结果在马嵬...
第1首 唐朝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这首诗咏史伤今,李商隐既伤悼唐文宗,又对晚唐大厦将倾的命运深感担忧,感慨兴亡,苍凉悲壮。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咏史》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其实李商隐在“甘露之变”后,也曾写下几首诗对文宗的无能进行讽刺。然而当他逐步了解到文宗其实是真心想铲除宦官,革除弊政,只是用人不当被宦官反噬时...
李商隐这首《咏史》是一首咏古伤今七言律诗。整首诗首先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其次,提出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再次,推进一步,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是国运和国力。最后,是对唐文宗的哀悼,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
《咏史》),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在他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是:“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他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全部的咏史...
李商隐的咏史七律意味深长,别出机杼,风格比杜甫如何?马嵬二首 其二 唐 ·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与此同时...
以下是咏史李商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咏史》原文 咏史 作者: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注释 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