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论》是清代舒诏撰写的一本内科类中医文献,一卷,成书年代不详。内容
综上所述,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古流行病史,中国汉时期张仲景,他对临床医学的奠基与发展,我们现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伤寒杂病论》此乃旷古之第一典也,张仲景乃医之一代圣也。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方书,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方书之祖”。本书共十卷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有一百一十二方。本书主要论述了外感伤寒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创立了六经...
首发于1.《湘古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切换模式写文章 登录/注册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第49条 波棱盖 工学博士,屠尽天下庸医。 1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原文】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
伤寒杂病论中最后是厥阴。厥阴是肝经,肝经是中医所说的风木之气,少阴经是君火之气。君火是人体里面的光,君火跟相火,相火是足少阳胆经,人体体温的热叫做相火。那光跟热这两种火,君火是指人体的光,所以少阴病人的君火会不够,所以人就会变得笨或者睡不着。那这个风木之气是什么呢?风跟木其实是阴跟阳...
六经辨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将疾病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以下是每个阶段影响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太阳经: 主要影响:表层(皮肤、肌肉)、卫气。 常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颈项强痛等。 阳明经: 分为两部分:阳明经(表)和阳明腑(里)。 主要影响:胃肠道系统。
《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伤寒杂病论》的框架根源于道家, 受道家医学思想影响。从《伤寒》的主要内容看,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了经方的理论和临床治疗。张仲景是以《汤液经》的方证为基础, 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其他医家的方证经验和八纲、五脏辨证理论,并且在弘扬八纲辨证、摒弃五行五脏辨证的...
第一个方法是把伤寒与杂病结合起来一块儿研究。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可以把《伤寒》和《金匮》放在一块来研究。《伤寒杂病论》可以用《黄帝内经》的理来解。这里多说一句话,有《黄帝内经》就有《黄帝外经》,《黄帝外经》丢失了,有些老师说根本不存在《黄帝外经》,大家如果认真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