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镜我,原名朱德安,笔名雪纯,1901年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在他10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被寄养在外祖母家。1920年7月,朱镜我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浙江公费留日学生,并于1924年考取了东京帝国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毕业。 1927年10月,为支持革命文学事业,朱镜我回到上海,加入文化革命团体——创造社,主编《文化...
学成归国,朱镜我一头扎进文化革命的汹涌浪潮。彼时国内思想界混沌初开,新与旧激烈碰撞,他毅然加入创造社,扛起主编《文化批判》月刊的重任,以犀利笔触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摇旗呐喊。翻译恩格斯著作时,他日夜埋首于书桌,斟字酌句,力求精准传达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精髓,那些密密麻麻的手稿纸页,见证他为中国无产阶级...
朱镜我,浙江省鄞县人,原名朱德安,笔名雪纯。1927年10月朱镜我回到上海,加入创造社,主编《文化批判》月刊,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3月起,先后任文委书记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1931年冬,朱镜我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33年秋,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19...
朱镜我原名朱德安,1901年出生在浙江鄞县金峨村,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朱镜我在突围时壮烈牺牲。舞台剧讲述了朱镜我烈士在上海成立《文化批判》月刊,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一生。 《黎明1941》 作为学校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以“工科生”...
这本日记由朱镜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撰写,记录了他从1924年1月1日开始,直至5月28日的留学生活。朱镜我的日记不仅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更深入地展现了他对马列主义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比三民主义、人道主义、实验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以及欧洲中世纪末哲学等多元思想,朱镜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对资本...
朱镜我,原名朱德安,又名朱得安,笔名镜吾、谷荫、朱怡庵、张焕明等,1901年生于鄞县朱家峰村。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加强国内革命文化工作,在日本攻读社会科学、研究马列主义的朱镜我,应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元老成仿吾之邀,于1927年10月回到上海。 回国后,朱镜我与其他革命文化工作者一起,在上海展开了颇具声势的马克思主义宣...
“对话”青年朱镜我 百年后祖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xx村人记着他们的英雄儿女,祖国人民记得他们的英雄,在这片热血的土地上,一代代人践行着革命遗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xx村以朱镜我“堇山点朱、心如明镜、我将无我、为党为民”的谆谆寄语,努力播撒红色精神的种子,让这片美丽的家园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朱镜我原名朱德安,1901年出生在浙江鄞县金峨朱家峰村,父亲朱珠山是个教书先生。朱德安在四个兄弟中排行第三,聪敏勤奋且耿直倔强,读书时深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和器重。10岁左右时,父母双亲、19岁的大哥、7岁的小弟及已经出嫁的姐姐相继去世,他和二哥朱德和一同被寄养在奉化吴江泾外祖母家。
这张照片是1923年朱镜我与妻子的结婚照。照片黑白色,妻子赵霞君身着浅色旗袍坐于中式扶手椅上,朱镜我穿浅色中山装立于身旁,右手轻抚妻子肩膀。 图为朱镜我像 朱镜我(1901-1941),浙江鄞县人。早年赴日留学。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加入创造社。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与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
朱镜我烈士党史教育基地,位于横溪镇金峨村朱家峰自然点,占地面积约6220平方米。基地以“堇山点朱、心如明镜、我将无我、为党为民”为主题定位,主要分为入口总体印象区、主题纪念展览区、红色教育感悟区、主题纪念拓展区四大区域,包括一馆、一堂、一亭、一广场、一游园等。朱镜我是“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