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地方官员,朝廷的浙、闽官员更对朱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两位福建籍的言官上书弹劾朱纨,案子交到吏部手里,尚书闻渊正是浙江宁波人。朱纨因此被从“巡抚浙江”改为“巡视浙江”,失去了对浙江全省事务的管理权和“便宜行戮”权。这个时候,朱纨还有两个选择:一是认清现实,急流勇退;二是迎难而上,不达目...
为了制止这些"倭寇",中国政府耗财耗力,从朱纨到戚继光、俞大猷不少抗倭英雄虽然都在抗倭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战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沿海地区倭寇纷扰的局面。 而造成此种境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海禁政策严重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直到隆庆三年(1567年),明政府正式废除了相关的海禁政策,与之相关的"倭寇"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
此次落职对朱纨影响极大,他手中的权力大大缩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有效贯彻自己的政策。面对这种情况,朱纨数次上疏朝廷申辩,在奏折中“语多激愤”,触怒了当时朝中的首辅严嵩“因而有侵执政语,执政闻之亦不善也”。 在落职之前,朱纨击败了劫掠诏安的佛郎机人,抓住了另一个重要贼首李光头,将之处死,并以此为契机...
朱纨于正德十六年考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景州知州,后来调任开州。到了嘉靖初年,他又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并历任四川兵备副使等职务。在任职期间,朱纨与副总兵何卿共同平定了深沟等地的番族叛乱。经过五次升迁,他最终担任了广东左布政使。嘉靖二十五年,朱纨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负责巡抚南、赣地区。 然而,第...
然而早在林则徐走马上任前的三个世纪,大明王朝统治下东南海疆也出现了这么一位传奇人物---朱纨。在治理海疆乱局问这个题上,朱纨的成绩表面上完美无瑕,然而最后的结局却异常惨淡,后果也非常严重。鱼米之乡来的典型精英位于苏州石刻上的朱纨形象1494年,朱纨出生在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苏州。不是大明王朝宗室的他,家世...
到了嘉靖帝在位的中期,朝堂诸公终于决定再度力行海禁,整顿沿海防务,并选择了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执行者,这就是朱纨。此人是正德十六年的进士,在嘉靖初年开始转任州郡主官,二十年间凭考绩和资历上升到一省布政使的级别。尤其是在主政广东时,屡平叛乱、朝野称颂,是此时公认的能臣。他的后台是时任首辅的夏言,...
浙闽沿海倭寇、海盗猖獗的背后,是两省官商绅民与其纠缠不清的利益纠葛,对此生在苏南的朱纨是了如指掌。但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廷既要厉行海禁杜绝乱源,又无法解决沿海百姓生计,朱纨之死便是这种激烈冲突的典型表现。朱纨到任前海禁废弛防务孱弱,日、葡走私商船常停泊在近海处的一些岛屿港口,等待大陆...
在将策彦周良使团到访,双屿港之战联系起来后,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日本列岛的阴云还是浙闽本地官府对朱纨的干涉,又或者是中央对于朱纨奏疏的冷处理以及对其进行分权,都意味着此时朱纨政治处境的尴尬,而随着朱纨权利的削弱,双屿港之战后,其在浙闽一带的政治执行力越发衰弱,之前被其严重打击的地主劣绅与地方官僚...
朱纨(1494年-1550年),字子纯,号秋崖,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官员。朱纨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观政工部。次年,授朱纨为北直隶景州知州。历任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南京兵部职方司等职。嘉靖十三年(1534年),朱纨升四川副使、威茂道,平定深沟乱事。后升贵州左参政,未上任,补山东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