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用纯 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父朱集璜是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 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用纯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作者朱用纯(1617-1688),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
朱用纯是清代的大儒,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的江苏昆山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朱用纯的学问渊博,尤其在理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著作《治家格言》,也称作《朱子家训》,是一篇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家庭教育名篇。 《治家格言》: 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例如“一粥一饭,...
朱用纯简介资料朱用纯简介资料 家庭背景与经历:父亲朱集璜是明末学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后投河自尽。当时朱用纯的弟弟们还年幼,他上要侍奉老母,下要抚育弟妹,生活备极艰辛。为了纪念父亲,他改号为柏庐。 个人操守:朱用纯始终未在清朝入仕,一生都在乡里教授学生。康熙年间,他坚决推辞了博学鸿...
这句名言出自清代朱用纯的《治家格言》,意思是提醒人们珍惜资源,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份所得,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它告诫我们,即使是一顿简单的粥饭,也要想到它的来之不易;即使是一根细小的丝线,也要想到它的获取是多么艰难。这句话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资源,感恩生活。反馈...
忠… 明末清初 朱用纯 鉴赏 夏景初八十寿诗 淳风委流波,去去何时复。赖有耆旧存,嶷然立颓俗。家学擅当世,弓冶递相续。早岁经术精,亦曾摧五鹿。剑… 明末清初 朱用纯 鉴赏 题《东湖钓隐图》赠张无待 短衣匹马天涯路,一年一恸空归去。不须舍旁苦竹逃,不须岸上牵船住。泛泛东湖弄碧波,借问姓名张志和...
历史人物> 朱用纯 【生卒】:1617——1688 字致一。自号柏庐。江南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博学,有孝行。治学遵循程、朱理学,知行并重,以至敬为法则。弃诸生名。奉养其母。认为“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居丧哀毁。晚年著有《辍讲语》、《治家格言》。与徐枋、杨无咎合称“吴中三高士”。
(1627—1698)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字致一,号柏庐。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治学确守程朱理学,所著《治家格言》,流传颇广。康熙间坚辞博学鸿儒之荐。另有《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朱用纯」诗文更多> ·题《东湖钓隐图》赠张无待 · 感旧次韵 · 将赴洞庭故里诸公赠别次韵奉酬二首 其一 · 答...
朱用纯简介与历史故事 简介 朱用纯(1627年-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其著作《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流传甚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用纯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致力于科举考试,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如愿中举。明清易代后,他深感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