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洪武五年至洪武二十五年受封的功臣中,被朱元璋诛杀的,有13人,善终者11人,存活率达到46%。综上所述,洪武年间,总计这60位活着受封的功臣,被朱元璋诛杀29人,本人善终者31人,存活率超过一半,达到52%。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在各种案件中诛杀数万人,但60位顶层勋贵中,本人能善终者的比率还是比较高的。...
朱元璋的这种操作,明显就是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试图把一部分兵权捏在自己家人手上。避免兵权旁落,陷入唐朝、宋朝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综上。朱元璋重启分封制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统治。他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把藩王封到外地,刻意得封在一、二线,也是为了巩固统治。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服务。不过,尽管...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妃嫔,将达氏封为定妃。达氏先后为朱元璋生下两个儿子:1364年,也就是达氏跟随朱元璋的这年,达氏为朱元璋生下第一个儿子朱榑,这是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正因为朱榑是在陈友谅去世的次年出生,所以很多野史中会将朱榑当成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朱元璋何等精明之人,又怎么会分不清究竟是不是亲子呢?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先后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150位功臣之中,徐达位列武将第一,封为魏国公,李善长位居文臣第一,封为...
明太祖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诸王。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讲明了“分封制”的意图:“藩屏帝室”。朱元璋当然明晓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就是由于分封制引起的。朱元璋难道也不知分封的坏处吗?是谁给的勇气?但他对于历史上史学家对七国之乱的评述却不以为然。七国之乱 洪武元年...
单凭革命资历而言,洪武三年时受封的六位公爵都没有任何一个能比得上汤和。如徐达,他还是在朱元璋受汤和之邀,进入农民起义军后,才被朱元璋招进革命队伍。显然,汤和的爵位是被朱元璋刻意压低了。至于原因,《明史·汤和传》中是这么记载的: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
朱元璋是一位儿女成行的帝王,仅皇子便有26名之多。其中,太子朱标将继承帝位,无须参与分封,赵王朱杞、皇子朱楠皆早殇而亡,故受封并预定之藩的皇子有23人。此外,朱元璋侄孙守谦,也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靖江王。这24人先后在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行册封礼,其中18位在洪武年间之国就藩。朱元璋对他们抱有...
历史上的“明朝开国六公爵”,实际上是受封的是七个人,李文忠及其父亲李贞,皆被授予了“曹国公”的爵位。李贞是朱元璋的姐夫,经常接济朱元璋家,因而他与朱元璋的关系是非常之好,朱元璋对于自己的这位姐夫也是充满感激。与此同时,朱元璋在起兵后,对于自己的外甥、李贞之子李文忠也是非常的喜欢和欣赏,便要求将其...
也是有的,只不过数量实在是很稀少,经过我的统计,朱元璋封赏的爵位,只有四个传承到了明末,受爵者都是牛人。第一个完整传承到明亡的是魏国公徐达的爵位。徐达的继承人、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在“靖难之役”时,是帮助建文帝朱允炆反对朱棣的顽固分子。朱棣登基后,把徐辉祖削爵囚禁,但徐家的背景太强大,徐达的...
但是朱元璋顺利推翻蒙元的统治后,朱元璋对手下文武大臣开始举起屠刀,其中尤以9个被封公的为主;9个被封公的大臣中,有4人被诛杀,其中2人竟被灭族;剩余的5人中,有2人早死,真正的以善终的,仅有3人。徐达——魏国公(后追封中山王)徐达也是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后一路为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