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前面四个南明的君王,鲁王朱以海显得那样耀眼。福王朱由崧(弘光帝)、潞王朱常淓等人败亡后,江浙一带的明朝诸王纷纷投降,只有朱以海拒不投降,更以监国身份招兵买马,虽然他也喜欢过安稳的日子,也有自己的宠臣,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抗清的意志。他多次亲上前线慰问一线将士,更是身经百战,多次上战场与清军血战。鲁王...
朱以海的一生极为坎坷,他没有实现反清复明的大业,监国期间还犯下了同室操戈的大错,让他饱受骂名。但是朱以海屡战屡败,屡败又屡战的强大意志在晚明宗室中是少见的,明朝灭亡后,他坚持抗清18年,直到死前,仍没有放弃抗清的事业。从这一点来说,朱以海对得起他明朝宗室的身份。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崇祯帝以怀远侯常延龄为正使、张希夏为副使,持节册封朱以海为鲁王。然而造化弄人,当年二月,朱以海正式受封鲁王,次月北京沦陷,皇帝在万岁山自缢身亡,大明正式宣告落幕。当时兖州也在大顺军的攻击范围之内,朱以海选择南迁。当年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在马士英、江北四镇等的支持下,在南京...
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
南明诸帝中唯一一位没有皇帝之名的帝王是监国的鲁王朱以海,通称鲁监国。所谓监国即代帝王管理国事,它往往是帝王已逝或不在时,新君即位的一个必经过程。一般是先监国而后称帝。所以就严格意义上说,监国不是皇帝,它迈向皇帝宝座尚差一个步骤。朱以海明悉此中道理,但却坚持监国而不称帝,虽然名义不正,但这并...
而这座古墓的墓志不但明确了墓主人是鲁王朱以海,而且还详细记载了鲁王朱以海最后的日子,以及他最后的死因:“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朱以海墓志的发现证明了郑成功在鲁王问题的清白:朱以海在金门去世的时候,郑成功已经死去将近半年了,还怎么可能将鲁王“沉之于海”呢?朱以海去世之后,其子朱弘桓...
朱以海虽然成功当上了监国,但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残破局面。自己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亲王,都是靠着手底下这般大臣的拥立方才当上这个监国的,如今要他去带领大家对抗清军,这无疑有点太过于强人所难了!而且当时,另一支宗室成员,唐王一系的朱聿键在福州一带抢先称帝,改元隆武。这无疑让朱以海陷入了...
朱以海 (1618年7月6日-1662年12月23日),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山东省兖州府滋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鲁荒王朱檀九世孙,鲁恭王朱颐坦之孙,鲁肃王朱寿镛之子,鲁王朱以派之弟,明朝第十一代鲁王(1644年-1662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朱以海生于泰兴王府。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朱以海(1618年7月6日—1662年12月23日),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兖州府滋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鲁荒王朱檀九世孙,鲁恭王朱颐坦之孙,鲁肃王朱寿镛之子,鲁王朱以派之弟,明朝第十一代鲁王(1644年—1662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于泰兴王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