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犹太裔左翼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历史哲学论纲》和未完成作品《拱廊街计划》。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该学派由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一众学者组成。与本雅明一样,这些学者以文化生产、资本主义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焦点,并积极投身反法西...
希腊人只知道两种用技术复制艺术品的方法:铸造和制模,他们能够大量复制的艺术品只有青铜器、陶器和硬币,其余的艺术品则是独一无二、不可进行复制的。 早在文字能通过印刷复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木刻就已开天辟地地使对版画艺术的复制具有了可能,众所周知,在文献领域中造成巨大变化的是印刷,即对文字的机械复制。
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保罗·瓦莱利[1]:《艺术片论集》,巴黎版, 第103-104页(《无处不在的征服》)。 前言 当马克思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这种生产方式尚处于初级阶段。马克思努力使他的研究具有预...
希腊人只知道两种技术复制艺术作品的工序:铸造和冲压。青铜器、陶器和钱币是仅有的可以批量复制的艺术作品。而所有其他的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机械复制的。远在印刷术使手稿变得可以复制之前,绘图艺术就已通过木刻而成为一种能够机械复制的东西了。印刷术这种书写的机械复制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已是人们熟知的故事。
【摘要】 技术革命使艺术品的广泛复制成为可能。复制技术的不断提高,产生了以机械复制为创作手段的电影艺术。《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对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特性的概括,主要包括:1…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被删除的一些内容,如“游戏”“表象”“第一技术”与“第二技术”的区分等,来讨论本雅明对技术的看法以及他与阿多诺的分歧。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影响下,本雅明关注到身体对...
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谈到历史,我们会想到艺术作品必须承受物质方面的衰退变化,也会想到其世世代代拥有者的传承经过。物质性的衰变痕迹只有仰赖物理化学的分析才能显露...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人,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出版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单向街》等作品。有人称之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情境化的本雅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文选自《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伊莱休·卡茨、约翰·杜伦·彼得斯等编,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
[德] 瓦尔特·本雅明 / 2017 /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节选) 前言 当马克思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这种生产方式尚处于萌芽阶段。马克思努力使他的研究具有预言价值。他回溯了当初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对此状况的描述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轨迹。结论是,资本主义不仅越来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