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得伊尹,祓之于庙①,爝以[1]火②,衅以牺[2]③。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④,水居者腥,肉[3]者臊⑤,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⑥,九沸九变,火为之纪⑦。时疾时徐,灭腥...
吕氏春秋(本味篇)豆瓣评分:0.0 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
今人一般将“原本味道(如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等)”简称为“本味”;本味又有一词叫回归本味意思就是回到本来的样子。如你所见,我们五色本味公司的所有产品的调性,都与本味篇的宗旨是如出一辙的。拿神农猕饮来说,我们的原料取自神农架的高山野生猕猴桃;它们喝风饮露,吸收日月之精华,历经岁月的沉淀,终进入...
高山流水 《吕氏春秋·本味篇》译文先把原文告诉你们——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主要包含两大核心内容:一是以伊尹为代表的烹饪理论,提出“五味调和”思想,强调食材与火候的平衡;二
《吕氏春秋·本味篇》古今对译 文/(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的第l4卷《本味篇》,是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来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的道理,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本意之外却不经意间记述了当时推崇的食品和味料,同时也提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是研究我国古代...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吕⽒春秋《本味篇》《吕⽒春秋》本味篇 ⼀ 《⽼⼦》(道德经)第六⼗章开篇的⼀句话说:“治⼤国若烹⼩鲜”。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解读,都定格 在这样⼀个层⾯上:治理⼤国,就像烹制⼩鱼⼀样。更有滑稽者⽈:治理国家应该像煎⼩鱼,不要反复地翻转。因为...
第二天,汤王设朝后召见伊尹,伊尹向他阐述了烹调的至理。汤王问道:“这道理可以简单讲解吗?”伊尹回答说:“您的国家规模尚小,还不能完全展示这些。只有成为天子,才能拥有完整的条件。世间各类生物,水生的带腥味,肉类的有臊味,草食的有膻味。即使这些恶臭,也能转化为美味,皆有其独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