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文化馆壯族曲藝「末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片。版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文化馆 (2019年10月摄制)末倫即壯語mot lan之漢字記音,脫胎於廣西德靖台地佒壯族群的靈媒信仰儀式坐唱「末」(mot),可以說是壯族最成熟的曲藝形式之一。202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来自壮族的艺曲——末伦 壮族曲艺。又名莫伦、巫伦。脱胎于民间宗教的巫调。一般单人自弹三弦说唱。主要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两县,传及那坡、天等、大新、田阳、田东、龙州等县部分地区。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申报的末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壮族曲艺:末伦 末伦,又称莫伦,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约有二百多年历史。在壮语南部方言中“末”亦即“巫”,指的是“巫调”,“伦”即叙述,包含有“伦说”的意思。末伦大体 分为靖西末伦和德保末伦两种。靖西末伦又分为上甲调和下甲调;德保末伦又分为生末伦和熟末伦。 末伦来源于“巫调...
末伦,源于壮语的汉字记音,其实质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主要分为靖西末伦和德保末伦,后者又分为北路调和南路调两个流派。"末"在壮语中意指巫师,而"伦"则有叙述和讨论的含义,是巫师讲述故事时的特定唱调。这种唱调又细分为坐巫调、生巫调和叙事巫调,坐巫调是巫婆在祈祷时的唱腔,生巫调则是非...
靖西壮族末伦简介"末伦”是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央”话的汉字记音,壮文写作Modlaenz。“末”的原义是“蚂蚁”,也是当地一类民间宗教仪式的名称,汉语通常译为“巫”;“伦”含有“论”之意,按靖西壮话读音可解释为“讲述故事或叙说事情",按德保壮话的读音则可解释为“缜密的”或“不停顿地",含有“轮番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作为申报单位,积极地将壮族末伦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2010年5月30日,桂政发〔2010〕25号文件的正式批准,将壮族末伦提升为自治区/省级别的文化遗产,编号为184。这一提升不仅标志着壮族末伦在广西乃至全国文化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确立,也体现了其历史价值。这...
壮族末伦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丰收、婚嫁等场景,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观念。 传统延续与舞台建构 壮族末伦的传统延续主要依赖于社区、家庭和学校等三个层面的传承。在社区层面,各级文化部门和组织积极开展末伦演出活动,提高民众对末伦艺术的关注度。家庭层面,父母或祖辈传授末伦技艺给子女或孙辈,使之...
#爱未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末伦,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的民间曲艺,以壮语南部方言为载体,以诗体语言和叙事方式来演绎。末伦是靖西市现存的流传较广泛、民众参与度较高的传统曲艺项目。 末伦...
2020年12月18日,我国文旅部非遗司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广西列入其中的有18个项目,包括壮族曲艺“末伦”(申报地区为靖西市),它的申报书和申报片解说词就是由我来主笔的。看到这个消息,我自然是欣喜。不过,看到整个公布名单,也感到一半遗憾,因为靖西市的另外一个申报项目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