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等情况属于未病。未病是指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此时体内没有出现疾病,但是也不是健康的状态。 1.阴虚质:阴虚质舌苔少、舌头偏红少津,脉象细弦数无力,一般会有五心烦热、尿水色黄、肤色苍赤等异常症状。 2.阳虚质:阳虚质人群舌质淡、舌苔偏白,脉象虚迟,肥胖体型者...
健康没有生病是未病,如果有生病,中医辨证有问题,但还没有发生传变,也叫未病。中医对于未病的预防或者治疗有3个含义,具体如下:1、预防疾病:也叫未病先防,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避其毒气;2、早期治疗:也叫未病先防,比如还没有感冒,只是受寒,这时可以先用红糖姜水散寒邪,预防感冒的发生;3、防止传变...
中医如何治未病?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和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 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
中医养生保健提倡“治未病”的理论,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思想涵盖着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描述的三个阶段。 (...
未病的含义 语音内容: 未病包括4层意思: 1,未病为无病,即人体的健康状态,此时的治未病即为预防养生。 2,未病为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及健康到了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的未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内已蕴含病理信息或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
对于“未病”是无疾病状态的认识,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家也多有论述。西汉《淮南子·卷十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地真》中指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云:“治未...
通常情况下,中医治未病指的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在疾病发生后早期治疗,以及防止病情恶化,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如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 1.未病先防:一般指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时,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如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适...
未病从表面上讲就是没有发生的疾病,治未病是中医的防治思路,包含3层含义,具体如下:1、未病先防:首先就是要防止疾病的侵袭,如防止新冠病毒感染,在没有发病时戴上口罩,就能防止病毒对人体侵袭。就算接触病毒,由于密封较好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是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2、既病防变:也就是患病后要防止病情发...
(一)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关系密切。正气是人体各项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及抗病、康复的能力。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人体正气充足,则抗病能力强盛,不会受到邪气的侵害,即使受到邪气侵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