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大夫乃古代官名,以下是对其的详细阐释: 起源与变迁 朝议大夫始置于隋文帝时期,为文散官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时,此官职被废止。 唐朝时,朝议大夫得以复置,为正五品下文散官,位列文官第十一阶。 宋朝初期沿用了唐朝的制度,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朝议大夫用以代替太常卿、少卿及左、右司郎中,后定为第十五阶...
清代匾“恭遇祖孙父子朝议大夫”为清代文物 ,现收藏于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清代匾“恭遇祖孙父子朝议大夫”, “朝议大夫”文散官名。隋文帝始置。炀帝时罢。唐为正五品下,文官第十一阶。宋元丰改制用以代太常卿、少卿及左、右司郎中,后定为第十五阶。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清从四...
朝议大夫的读音是“cháo yì dà fū”。 在汉语中,每个字的发音都有其独特的声调。其中,“朝”字在这里读作“cháo”,表示的是与朝廷、官府相关的事物;“议”字读作“yì”,意为讨论、商议;“大”字读作“dà”,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大小或程度;“夫”字在这里作为官名的后缀,读作轻声的“fū”。 朝议大...
官名。唐朝和宋朝文阶官,正五品下称朝议大夫。明朝为从四品初授阶;清朝从四品称为朝议大夫。见《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吏部郎中》。 朝议大夫相关 撒答剌欺提举司 窑场 皮货所 各路织染提举司 巡河提领所 工部税关 工部清档房 工部汉档房
朝议大夫属于文散官,即表示官员级别、身份的虚衔,而非具体负责某项政务的实职。与其他官职的区别:地方官职如刺史、知府等,是负责地方政务管理的实职官员。朝议大夫等散官则主要用于表示官员的级别和身份,不直接参与政务管理。综上所述,朝议大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散官名,用于表示官员的级别和身份,...
朝议大夫是清朝从四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清朝的散官是按照官职品级来相对应授予的一个称号是个虚衔。从四品的文官都会授予朝议大夫的散官官阶。
李文渊 李文渊,富顺人。史载:“李文渊,字圣源,登治平二年进士第,仕至朝议大夫陇西侯。当蔡京当国,士争附和求进,京以其才欲用之,乃谢病还乡。”是富顺地区的柳沟书院创办人。其墓位于翠屏山。
朝议大夫,作为古代官名,起源于西周以后的先秦诸侯国,当时在国君之下分有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大夫一职世袭,拥有封地,后世便泛指一般官职。秦汉之后,中央的要职出现了御史大夫,此外还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备顾问之官。至唐宋时期,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依然存在,但在明清两朝被废止。
平定太平军后,左宗棠奏请同治皇帝,诰封和凤公为从四品朝议大夫,赏戴蓝翎(蓝顶挂珠的帽子),和凤公从此名声大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