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年秋七月丁巳,御制朋党论颁示诸臣: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德一心而上下交。乃有心怀二三、不能与君同好恶。以至于上下之情暌,而尊卑之分逆。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夫人君之好恶、惟求其至公而已矣。凡...
《雍正王朝》里,雍正说过一段朋党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雍正的这篇《御制朋党论》,保存在原始文献《雍正起居注》中。 后来的史官在修《雍正朝实录》时,觉得身为皇帝这么咬牙切齿地对待一位几百年前的大儒,实在有损帝王的形象,便将“邪说”改成“异说”,并把“朕必诛之以正其惑世之罪”改成“朕必饬之以正其惑”。 其实,诛也好,饬也罢,按雍正的意思,他都想咔...
具体为什么会这样,《钟焓读<大元史与新清史>》第③篇中有详细的分析,虽然这篇纯粹是一通诛心之论,但和笔者对雍正的分析确实十分一致。雍正登基以后不仅要操心整个帝国的大小事务,还得忙着肃清康熙时期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八阿哥的一众党羽,而这些党羽又大多都是满族。由于满族大臣对欧阳修不似汉族大臣那般有崇敬之心,...
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夫人君之好恶、惟求其至公而已矣。凡用舍进退、孰不以其为贤而进之。以其不贤而退之。或恐其所见之未尽当也。故虚其心以博稽众论。然必众论尽归于至正、而人君从之方合于大公。若朋党之徒。挟偏私以惑主听。而人君或误用之则是以至公之心、反成其为至私之事矣。孟子论国君...
《雍正王朝》“朋党论”:朕自继位,就再三告诫诸王和文武大臣,要以朋党为戒,圣祖文皇帝也曾再三告诫群臣,要以朋党为戒,为什么呀?因为一旦结成朋党,不管近在咫尺,还是远在万里,朋比交故,牢不可破,祸端丛生;是其党者,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视朋党荣枯为性命,致国家...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
雍正朋党论 雍正认为大臣守道学纪念,坚持自我操守,是大逆不道,沽名钓誉的表现。一个好大臣,必然唯君主是从。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德一心而上下交。乃有心怀二三、不能与君同好恶。以至于上下之情暌。而尊卑之分...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相关知识点...
1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