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有学」是指已经证果,但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的修行人;与「有学」相对的「无学」,一般就是指阿罗汉,也就是说在解脱道上,他已经不需要学习了。「有学」和「无学」,一般都是指小乘的修行人。 「菩萨」是指悲心特别重的修行人,不只求自己解脱,也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得度。当他发了菩提心、发了菩萨行愿...
意思就是说:八方上下的所有众生,和阿罗汉以及尚未证得阿罗汉的修行人。无学:指阿罗汉。有学:指未修证到阿罗汉果地的修行人。
了义法即大乘法,了义正法即纯正的大乘法,非仅相似,没有被俗化、浅化。有学即还没有断尽烦恼,还必须继续修学。无学即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在解脱道上无需再学。三有就是,三界轮回众生叫三有轮回。
不应依识,也就是说不要把佛经当成各个分散的知识点来学,佛经并不是对宗教名词的解释,佛经并不是宗教仪轨的记载出处,佛经并不只是圣人的传记。若依于识则依分别,若依分别则成有学,若成有学当留法执,若留法执必不清净。依于智则无分别,当证无学,若证无学,则无法执,若无法执究竟清净。 学习佛经的最高境界是...
寥寥无几的事实之中,读书无用论者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概率。没学历的人也有成功者,但概率很低,有学历的人也有失败者,概率同样很低。所以用个别案例得出“读书无用论”这个结果,肯定是大错特错了。纵观每年上千万的高考考生,能够考上211的人数只有5.2%,能够考上985的人数只有1.9%,全国...
第三等人“不学无术”,就是既无突出的个人修养,但也不会为非作歹,各方面都一般,属于芸芸众生,这样的人是大多数的普通人; 第四等人“不学有术”,属于人品修养不够,却头脑灵活、手段很多,这样的人,一旦得势,必然为害社会,甚至祸国...
有学是阿罗汉道,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无学是阿罗汉果,一切人间的学问已经圆满,在享受七日的想受灭尽定后入涅盘,从此告别轮回。
这是《普贤行愿品》的一句,意思是:法界十方一切有情众生和小乘道的被称作有学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修行人及被称作无学的阿罗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 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