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合肥11月18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18日从安徽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讲席教授曾杰因其对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近日荣获本年度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TWAS Award in Chemical Sciences)。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是一家致力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科研活动的国际著名学术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于涛课题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合作,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atalysis 上发表了题为:Upcycling CO2 into energy-rich long-chain products via electrochemical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的研究论文。 该工作提出两步法电解的...
2002年夏,曾杰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本科毕业,并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就读研究生,师从侯建国院士。 曾杰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撰写稿件是我大学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经历,虽然在读研究生之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到了科学研究的工...
虽然,TEER技术联合LAA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当前依然是一片空白,但事实上,TEER与LAAC绝非两条毫不相交的平行线,研究表明,TEER+LAAO联合术式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与手术操作通用性角度已初步具备可行性。在近日举办的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3)上,四川省人民医院曾杰教授详细论证了TEER技术联合LAAC的...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课题组在塑料循环升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设计出一种“氢呼吸”策略,在无须额外添加氢气或溶剂的情况下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环状烃类,为废弃塑料的“人工碳循环”提供了新方法。6月26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
我国科学家提出甲烷介导的氨动力发动机构想 财联社12月6日电,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曾杰、姚涛、王占东、李洪良等人合作,在氨动力发动机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并验证了甲烷介导的氨动力发动机构想。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知识点1、2我国科学家曾杰团队发现在含铂高效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可高效转化为清洁液态燃料—甲醇。(1)甲醇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 a、b、 c、d均大于0):①2CH_3OH(1)+3O_2(g)=2CO_2(g)+4H_2O(1) )△H_1=-akJ⋅mol^(-1) 22CH_3OH(g)+3O_2(g)⇌2CO_2(g)+4H_2O(g) 1)③ ...
【我国科学家仅以空气和水为原料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成功合成羟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耿志刚教授研究团队,另辟蹊径,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手段成功合成羟胺。他们通过等离子体放电的方式,先将空气和水高效转化为高纯度硝酸,再利用电化学过程将硝酸还原,在温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并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油脂)。这一成果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共同完成。
35.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_第35集_余彦:以科研之光点燃理想之灯 57 2023-01 2 36.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_第36集_袁玉鹏:从皖北农村到大学实验室 41 2023-01 3 37.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_第37集_曾杰:以科研力催化人生 53 2023-01 4 38.创新合肥:科学家的故事_第38集_张从合:是育种专家,更是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