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的长智乡后七步村,墓冢在村中400多平方米的坑塘南边沿,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面临路。墓宽22.5米,长22米,高3.4米。景点介绍 曹植墓碑原立于后七步村陈思王陵祠内,此地现为学校。碑体高3.44米,宽0.76米,厚0.22米。碑题名为“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为明代万历八年(1580...
笔者按:曹植墓北侧,有《曹子建碑》一块,亦称《曹植庙碑》,是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由曹植第十一代孙曹永洛刊刻,以作先祖祭祀。我们不排除盗墓贼就是凭借《曹植庙碑》的指引,来到山东东阿县的鱼山,盗掘了曹植墓。此碑后来不知被何人在何时抛入紧邻的黄河河道,清代时又从河中重新捞获,再次竖立于...
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于鱼山西麓,封土为冢,占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攒峰耸翠,仿佛一道屏风,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万顷,一抹平川,近看山下房屋鳞次栉比,远看村落星罗棋布,犹如一幅水墨丹青,使人游目寓足,旷然大观。
东晋顾恺之绘《洛阳神赋图》中的曹植 发掘——陪葬品寒酸至极,28块遗骨至今下落不明 1951年6月,考古学家对其在山东东阿鱼山的墓葬进行了清理,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当地一直有“破开曹子建,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传言,然而,实际上,曹植墓很小,陪葬品也很寒酸。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在鱼山西麓...
思陵冢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是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植的墓居。其历史记载见“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河南通志》)。”和“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大清一统志》)。”该地由北往南一连四个冢,高度依次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
从初步发掘来看,该墓墓室简陋,出土文物价值不高,而且没有佐证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是否曹植墓尚有争议。1977年3月,东阿县文物部门再次清理曹植墓,意外地在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块铭文墓砖。该砖的三面刻有铭文,一面为“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
《河南通志》讲:“曹植墓在陈州往南三里的地儿,这人被魏王封为陈思王。”《大清一统志》称:“三国时候魏国人曹植的墓,在淮宁县往南三里那旮旯。”那第三处呢,是河南通许七步村的曹植墓。河南那七步村,早先归杞县管,这地儿古时候叫雍丘。曹植啊,他两次被封为雍丘王,在这儿待的时间挺长。这七步村的...
山东东阿鱼山曹植墓 关于《七步诗》的创作地点,历史上存在两种说法:一是在邺城,二是在河南通许县的七步村。如今,在七步村内,一座曹植墓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座墓是在明代被发现的,当时人们在一座碑上看到了“魏曹植之墓”的字样,从而确认了其身份。经过后代的不断修缮,这座墓在1998年被正式列为河南省的...
曹植墓,这三个字仿佛带着一股子历史的霉味,又裹挟着点寻宝的刺激,就这么突兀地撞进了我的生活。说起来,我对曹植的印象,最初还真不是“七步成诗”的天才,而是我爷爷书房里那本线装的《洛神赋》。小时候,我总喜欢偷偷摸摸地翻看,那些繁复的文字,我一个也看不懂,但就是觉得神秘,觉得高级。现在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