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剧种文学丰富,有喜曲类剧本、折子戏、新创编小戏。喜曲源自明朝宫廷庆赏曲,借神仙送祝福,满是吉祥寓意;折子戏取自元明杂剧、传奇,展现广阔社会生活。音乐上,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只用金鼓击节,不用管弦乐伴奏,虽不托管弦、不叶宫调,但对板眼要求极高,用特殊“箍点”符号标记节奏。非遗是...
雍正年间(1723—1735),杨世昌、彩旦娃等从口外(新疆)游艺两年后回到民勤,吸收内蒙“二人台”的表演方式,因表演带有浓厚的“地蹦子”社火特色,人称“秧歌小曲子”。道光十一年(1831),“胡兆庠创戏社,领五徒游艺于湖坝。”同治年间,民勤小曲戏在民勤及周边地区成“风靡之势”。民国时期,民勤名士石关卿著《白亭歌...
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敦煌民间,亦称“小曲戏”、“小调戏”、“老眉户”等,兴盛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
曲子戏是中国戏曲艺术珍贵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曲子戏起源于古代的宫廷音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曲子戏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几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京剧是曲子戏的代表,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京剧以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
跟随非遗 邂逅武威 ‖ 民勤曲子戏 民勤曲子戏是流行于民勤城乡及西北部分地区的曲牌体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勤曲子戏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明清时期,流传演唱于河西...
华亭市文化馆馆长邬永辉介绍,华亭曲子戏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同其他曲子戏一样,华亭曲子戏的演出...
敦煌曲子戏是甘肃省敦煌市独有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亦称“小曲戏”、“小调戏”,它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 关于敦煌曲子戏,在当地流传着一则故事,名叫《换柱子艺高换婆姨》:20世纪30年代,敦煌有名的曲子戏丑角“换柱子”演艺超群,有一次,他在酒泉的...
白银曲子戏甘肃省白银市地区的曲子戏《西厢调》小曲发祥于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白银市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在国子监期间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和习惯,于1875年创作完成了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曲调有27种,大致归为4类:叙述型、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