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颏果鸠(学名:Ramphiculus subgularis)外文名Banggai Fruit Dove,无亚种。 暗颏果鸠是留鸟,常单独活动,很少集群。在树上栖息,善于飞行,遇到危险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起飞。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觅食多在白天。
暗颏果鸠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华莱士区,具体来说,这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其边界由棉兰老岛东侧海域的华莱士线界定。这条线从望加锡海峡出发,穿越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的海域。暗颏果鸠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这条线以东,直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西方区域。在印度尼西亚,暗颏果鸠的足迹广泛,它们可以被发现在苏拉威西...
暗颏果鸠是一种鸟类,以其独特的中文名称被熟知。它的学名是Ptilinopus subgularis,这一命名源自于Meyer & Wiglesworth在1896年的研究工作中。英文名称则包括Maroon-chinned Fruit-dove和Maroon-chinned Fruit Dove,这两种称呼都是对这种鸟类的另一种描述。在生物分类学中,暗颏果鸠属于脊索动物门,进...
暗颏果鸠,拉丁学名是Ramphiculus subgularis,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鸽形目、鸠鸽科、果鸠亚科的一种动物,同义学名是Ptilinopus subgularis,英文名称是Banggai Fruit Dove,命名人为Temminck,命名时间是1809年。它体长33-36厘米,体重142克。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果鸽,体羽主要是绿色,上...
暗颏果鸠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果鸠属鸟类,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暗颏果鸠(学名:Ramphiculus subgularis):体长33-36厘米,体重142克。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果鸠,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大体相似。体形较为肥胖,头部稍微较小,颈部粗而短,羽毛较为柔软而稠密。嘴短,嘴基有由软的皮肤所形成的蜡膜,体羽主要是绿色,具有相对长的尾巴。颏处有一小块暗栗色,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