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之于真实似乎是非存在,但非存在存在嘛?存在的话他如何是非存在(克拉底鲁篇),存在的话那生产象也就是生产存在;如果说存在就是以某种方式被感知,非存在就是存在的反面--即完全不能被感知,那被思考的非存在是一种感知,它如何就是非存在?因此,智者得以隐藏于真实中。具体困惑总结为下:...
从情节上看,《泰阿泰德篇》之后便是《智者篇》,因为在前者的结尾,苏格拉底与塞奥多洛约好了第二天早上继续在这个地方,也就是雅典的某个运动场,相会。那么,到底要不要和大家一起继续精读《智者篇》呢?因为它和《巴门尼德篇》、《斐莱布篇》、《政治家篇》属于一组对话,彼此相似而与其他对话不同。它们都是...
正是对两个极端的深刻反思后,他意识到:划分种类的方式里,就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论“是”(三十二)》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通种论(二)客人指出,从结合、相容、相通的角度讲,理型可分为以下五种:第一,可以相互结合;第二,不可以相互结合;第三,可以和少数理型...
【按语:《智者篇》是柏拉图最枯涩的对话录之一,而且也是最深刻的对话录之一,属于较晚期作品。对话名义上的主题是由爱利亚异乡人通过划分法来界定“智者”定义,但却深刻地导致对“存在(是者, that which is)”和“非存在(非是者, that which is not)”的界定。通过将“非是者”界定为“与‘是者’相异的‘是者...
📖海德格尔在1924—1925年冬季学期,于马堡大学举办了关于柏拉图《智者篇》的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被整理成书,共分为81节。📌这本书的结构包括: “预备思考”(Vorbetrachtung, §1-3):主要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第十卷(6-7章)和《形而上学》第一卷(1-2章)。
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中因为坚持理念严格的自我同一性与分离性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柏拉图通过通种论试图进行理念论的完善。 通种论中的六个理念:“存在”“静”“动”“同”“异”“非存在”。 在《智者》里,“种”和“理念”没有严格区分。 在以往的哲学探讨中,“存在”,“运动”,“静止”,三个理念不断交织,同时...
在《读<智者篇> 论“是”(九)》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智者是什么样的人?(九)在确认了净化的两部分分别针对灵魂与身体后,客人指出,按惯例下一步就该是对灵魂的净化再作划分了。由于灵魂有着善恶的分别,那么,所谓的净化就是存善去恶,也就是留存好的、善的,将邪恶从灵魂中消除。要想消除邪恶,...
在《读<智者篇>论“是”(三十五)》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通种论(五)这部分,客人进一步定义了“非是”,从而终结了他关于“非是”的困惑。第一,当我们说“非是”,我们指的并不是与“是”相反,而是“异”的东西。客人指出,当我们说“‘非是/不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并不是什么和“是”...
柏拉图的《智者篇》是一部探讨“智者”这一职业及其相关哲学问题的对话录。这部作品主要围绕智者的定义、智者的技艺以及真理与意见的区别展开讨论。一、作品概述 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通过几位对话者的交流,试图揭示智者的本质及其所从事的技艺。这部作品不仅对智者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还深入探讨了真理与意见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