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因《三国志》而备受赞誉,却也因为秉笔直书而得罪了很多当世的权贵,晚年屡次被贬,在仕途中始终郁郁而不得志。陈寿所著《魏志》有违中书监荀勖之意,再次遭到贬斥,陈寿以回家奉养老母隐居在家。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但没有去报到上岗。297年65岁的陈寿没能赶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阳。他去世...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汉灭亡后,“沉滞者累年”。后受张华荐举,在西晋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
因为陈寿当时已是晋朝臣民,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是尊魏为正统。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这就使得《三国志》有别于《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历史事实比较客观。
真正让陈寿名垂青史的,莫过于他的巨著《三国志》。这哥们儿不仅是写书的高手,还是现场考古专家。为了还原三国真相,他四处奔波,收集资料,甚至不惜亲自实地考察。用了整整15年,硬是把220年到280年的历史,用65卷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多亏了他,后世才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
最终,陈寿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母亲去世而离职的陈寿,遵循了母亲的遗愿,将她安葬在洛阳,而非蜀地。这一选择虽然体现了他的孝心,却因此遭受了非议,导致他的官职被贬。280年,随着晋灭东吴,分裂已久的局面终于得以结束。陈寿也得以着手将长久以来的《三国志》撰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