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理想的社会,人们不知何为仁义道德,不存在刻意表现,所作所为都是自然本能、天性使然。这样的社会,如同未经世俗侵染的天真孩童,又如未被文明尘埃覆盖的净土,纯洁无瑕。人们的生活方式,单纯而质朴,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原始律动,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这种自然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开篇。作者由上德开端,道德仁义礼一体,引出“道”是基础,是根基,大道对于德仁义礼就如树根对于枝叶。所以啊,本篇表面是说“德”,落脚点还是“道”。山水油墨画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
【老子道德经校释】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而有以为。 谦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有以为”,□□二字原缺泐,据他本补之,似当作“为之”二字,实误。譣文义当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补“无为”二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内经太素卷二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 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___ __ 意译: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德,因为 这种人是真正的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虚 假的不离失“德”,其实这种人实质没有“德”的.”上德”之人自然实质性的作为没有带着贪念的意 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老子》,体现了道家在道德上的“无为”,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在道德上之“无为”观点,某种程度是针对道德虚伪而言的,旨在表明,真正有德的人,不需要外在的道德规范束缚自己,因为道德规范本存于心,还何须束缚。不过,上述解读是基于社会人伦来解读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具有上等智慧的人,不会人为的表现,因为不表现,才是真正的具有,而所谓不失德,就是说总是喜欢表现,一表现,也就走样了。打个比方,当然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已。比如说,有的人做了好事,但是他不说,只是默默地帮助别人,甚至不让对方...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道是体,德是用,行为会怎么做是“德”,心里懂的是“道”,有“道”才有“德”。 “上德不德”是什么意思?上德的人,表现的是“德”,但他不自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