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老友间的互相打趣。所以,懂得这句话的人,绝不拿它当坏话,而是趣话。比如,作家冰心非常幽默,它有一枚闲章,上书“是为贼”,含义是"老而不死",表达的是她老人家对自身长寿的乐观、满意、自嘲,小小的嘚瑟,我以为。其实,“老而不死”,在大...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孔子去拜访他的朋友原壤时,原壤叉开双腿坐在那里,也不起身迎接孔子,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一向好脾气的孔子怒骂:“你年幼的时候不知孝顺长辈,爱护兄弟。长大了也没什么可称道的成就。现在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一个祸害。”说完,孔子还有手杖去敲...
不少新闻都曾报道,老人猥亵年轻女孩的新闻,对于这样的老人,“老而不死是为贼”说的就是这种人。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知廉耻,这样的老人活着就是一种祸害。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现代也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一些为老不尊的老人,叫:“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这类人的性格早已定型,哪怕是年老...
这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出处,实际上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训诫他说: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孝顺,长大了也没什么出息,一辈子碌碌无为,到了老年就成为了没用的害人精。当然,在民间流传的意思,更多的是比较通俗的解释:人们把太过于长寿的老人比作了“贼”,认为老人活的太长久了,会给子女带来很大的养老压...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为: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按照这样的说法,人不如我者,我不友人,我不如人者,人不友我,那么天下就没有朋友了,所以这话不能当真。其实孔子在生活中交游甚广、朋友很多,其中也包括一些不靠谱...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所以,从《论语》中的这个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实前面是还有两句话的。而加上前面两句话,整体的意思则是,你(指原壤)年少的时候张狂不懂事,长大之后又一无所成、碌碌无为,你这样的人,将来老了也是个很坏的榜样,是个祸害社会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原句的意思是:“年老而不死亡的人,还继续做坏事。”这里的“贼”并非指盗窃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是指对道德、伦理的违背。孔子的这句话并不是指老年人都会做坏事,而是强调如果一个人在年老之时还不懂得修身养性、遵循...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当然,地铁或公交车上出现网友口中的“不是老人变坏...
如果皇侃的观点成立,那么,“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就完全发生了变化,这句话的性质也就完全相反了,不是对原壤,或者不懂礼教的老人的一种指责,而是对他们洒脱不拘,漠视礼教制度的一种褒扬,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精神的体现。实际上,皇侃作为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他的观点还是有几分可信。
结语:“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或许并不是孔子一味地对老年人的贬低,而是他对那些丧失人性、背离伦理的老年人的强烈不满。作为思想家,孔子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视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圣人。他的教诲,并非是简单地要求老年人尊老,而是呼吁每个人都能够恪尽自己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