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
公元前403年,秦穆公复国之时,史称春秋时期正式落下帷幕。这标志着一个动荡却又辉煌的时代终究走向终结。纵观300余年的春秋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导致春秋时期终止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批强国,诸侯林立、权力分散的局面已无法为继。这些强国包括晋、楚、...
因为春秋时期大部分时间所谓的中原霸权多赖晋国维持,所以以三家分晋为起点,战国时代来临,七雄并立的局势开始形成。整个战国历史虽然以七雄为主轴,但唱主角的仅有魏齐秦赵四国。晋一分为三后,齐、楚、秦三国分别从东、南、西三方向进窥中原,企图填补晋国所留下的权力真空,其中楚国因为春秋末期昭王受吴祸曾一度...
我简单将春秋时期分成几个阶段:一、前期(前770~前743):周王室衰落,但各诸侯实力呈均衡,没有特别强大的诸侯国。二、郑庄小霸(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郑国强大是从郑武公开始的,而郑庄公继位,成了小霸主,同时鲁、卫、宋等国发生内乱。郑庄公击败了宋、卫等国,又于前707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
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作品简介 据一些文学著作记述,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7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
史官称之为春秋 春秋时期,王权尚存,各个诸侯国会定期在春秋二时朝拜,上报各国的经营情况和重大事件。所以,各个诸侯国皆设史官,记载本国一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本记录重大事件的史料,就被史官们命名为“春秋”,这与当时遵循“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有关。由于时代久远,又经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
春秋时期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一本史书,它比《史记》更经典,比《二十四史》更真实客观,它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史官风骨。这本史书让那个时代的帝王将相感到恐惧,却又无可奈何。写书的人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如实记录,丝毫不受帝王将相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春秋》!这跟春秋时代有什么关系呢?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