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环带纹甗春秋环带纹甗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 春秋蟠虺纹春秋蟠虺纹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青瓷,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鼎高1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公栾簠宋公栾簠,春秋青铜器,长33.85厘米,宽25.67厘米,高11.1厘米,河南固始侯古堆...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便是金银错工艺的代表作,其装饰技法之复杂、纹饰风格之多样,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非凡成就。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工艺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为后世的工艺美术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创作灵感。这些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
同时,河北平山县战国中期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山字形青铜器——错金银镶嵌龙凤铜方案座,其造型别具一格,彰显了北方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相较于商周时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创新。这一时期,铸造、焊接、铆接、销接等多种精湛工艺被匠心独运地运用,同时,镶嵌红铜与金银错技术更是将...
(1)总体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没有了前代祭祀和礼器的作用,成为实用器具。青铜器应用于生活,其装饰纹样多是传统的动物纹样几何化、抽象化,不再有前代的怪兽纹,并且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纹饰。春秋时期的纹饰比较简单概括,到战国时则趋于繁复。在制作上由前代的混铸法发展到分铸法,并采用了多种处理...
但彼时的青铜艺术却并未陨落,存在着众多富有魅力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春秋子仲姜盘就是一个代表。 春秋子仲姜盘 青铜器造型的变化 我国的青铜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晚期就曾出现过青铜器,夏商时期的青铜器整体呈现出古朴、原始的韵味,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则有着厚重、克制的特点,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湖北大冶县铜绿山的矿井遗址体现了东周时代青铜冶铸业的巨大规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生产力的提高。春秋前期陈子匜 春秋前期的青铜器在西周晚期的基础上,只有少量变化。春秋中期,随着诸侯国政治势力的扩展和大国之间的争霸,卿大夫势力变得愈发重要,因礼仪的需求和生活的实用,青铜器逐渐产生了多种新的器形。春...
中文名称:战国商鞅方升 所属时代:战国 出土时间:晚清时期 出土地点:陕西省蒲城县 馆藏地点:上海博物馆 文物地位: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 文物尺寸:全长18.7厘米,升纵7厘米,横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 战国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强国之器 战国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为长方形...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1957年在安徽省寿县城东的丘家花园被发现。这种铜节分为舟节和车节两种,使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误后才生效。舟节长30.9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上面有错金铭文9行165字;车节长99.6厘米,宽7.3厘米,厚0.7厘米,上面有错金铭文150字。铭文详细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去向:埋藏于地下墓葬 许多青铜器作为随葬品被埋入墓中,如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虢国青铜器、湖北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曾国青铜器等。存于博物馆 大量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如曾侯乙铜尊盘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