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红旗插到了延安,插遍了全中国。”也作“星火燎原”。明·贺逢圣《致族人书》:“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也。”孙犁《白洋淀纪事·烈士陵园》:“很多烈士在中学、师范甚至小学...
季忆之所以答应贺季晨假结婚,是因为她坚信完美情人贺季晨绝对不会爱上她。婚后假戏真做不说,一年后,别说是离婚,就连离家都没门。惹不起,我跑还不行?季忆爬窗离家出走。就在她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终于逃出魔爪的第二天,她走到哪里,都有人弯腰对着她说:贺太太,贺先生在那里等你。 - 原书名《大神引入怀》(同名...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利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一封长信,即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他断言: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面对党内军内部分高级干部、将领对革命前途的悲观和疑问,所作出的著名论断。当时,国民革命处于低潮状态,党内部分干部和将领有一些悲观的思想,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这些疑虑的干部,不相信创建农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是: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应用: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是战略纲领,更是精神图腾。它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着无数志士前赴后继: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东北抗联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坚持斗争,用草根树皮充饥却始终高举红旗;延安窑洞里的"生产自给"运动,将革命火种转化为建设力量。这种精神在...
「党史天天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了些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了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全文约6500字。信中进一步批评了党内普遍存在的主张流动游击,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城市中心思想,阐明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脍炙人口的名言,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提出来的。 1927年,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将捕杀共产党人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毛泽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撕开了时代的迷雾。这句话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敏锐观察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成为反动统治最薄弱的环节。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