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亦非台”出自禅宗经典《坛经》,是六祖惠能对“心性本净”的哲学阐释。这句话通过否定“明镜”与“台”的实体性,强调心灵的纯净并非依靠外物维持,而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其核心在于破除对“清净相”的执着,引导人回归无挂碍的内在状态。 一、出处与语境背景 此句源自禅宗六祖...
此处的“菩提”,是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明镜亦非台”,明亮镜子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台架,它只是一个用来映照万物的工具,象征着人心的纯净和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但人们不应被其物质形态所束缚。这句诗否定了将心的纯净状态物质...
“明镜” 可以理解为能映照万物的镜子,象征着人心的纯净和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台” 是放置镜子的架子或者平台。“明镜亦非台” 是说这面纯净的镜子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放置在台架上的东西。这是在进一步否定把心的纯净状态物质化的观念,心的清明不是依靠一个具体的、外在的承载物来体现的。“本来无一物...
明镜亦非台这首诗全诗的意思“明镜亦非台”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著名偈语,全诗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句为核心,通过否定外物的实体性,揭示万物皆空的禅宗思想,强调心性纯净、不执著外相的超脱境界。以下从诗句内涵、禅宗哲学及历史背景三方面展...
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明镜亦非台"是一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基的《陋室铭》。这句话的意思是,明亮的镜子也不能用来代表平台,表达了对外在表象的不信任和质疑。 在《陋室铭》中,刘基描述了自己居住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能让他在其中享受到宁静和自由。他认为,人们常常追求的华丽和富丽堂皇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禅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差别。禅宗将一切的现象均视为一种“空”。在禅宗看来,一切皆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
“明镜亦非台”出自佛教经典,字面意为“明亮的镜子也不是真实的台子”,其核心是借物喻理,强调心性本净、超越外相执着的智慧。这一概念既涉及佛教修行的根本理念,也在爱情观与生活态度中引申出深刻启示。 一、佛教哲理:破除执念,回归心性本源 在佛教语境中,“明镜”常被用来比喻心...
明镜亦非台的完整诗句 明镜亦非台的完整诗句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衍生注释:- “菩提”:梵语的音译,意译是觉、智、知,广义来说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 “本无树”: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否定菩提树这种实体存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