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汉语_明经: 1.通晓经术。《汉书·刘向传》:“更生 年少於 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 更生 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漯水 又东逕 汉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 秦 博士。秦 坑儒士,伏生 隐焉。”宋 俞文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明经是由“明”和“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明”表示明亮、清楚、通达,引申为明智、聪明;“经”表示经验、学问、规律。明经指的是通达经验、明智有见识的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善于解决问题和指导他人。常用于称赞、...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中“明经”指的是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一项考试科目,指的是通晓儒家经典。“进士”指的是自隋炀帝开始到1905年废除的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目,最初的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有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很大,但考中后便飞黄腾达,最为荣耀,因此对于科举考试的士子来说:“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明经名字的含义 明,象征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 经,经是个多音字,念jīng时,表示正常,常常,常规,治理,管理,营业,承受,忍受等含义。念jìng时,通"径",意思和径相同。 明经名字寓意怎么样 明,明字用做取名寓指明理、明智、睿智之义,寓意吉祥又有内涵。
明经即通晓经学。 1、为汉朝察举科目之一。《后汉书·儒林传下·魏应》:“习《鲁诗》。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又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 2、唐宋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唐制,取士之科……有明经...
「明经」是古代甄选人才的一个类科。汉代察举以选举孝廉为主,但对通晓经籍者,另有不定期的甄选。西汉时代有不少学者以精通经学而被举拔为高官或博士,如晁错、贾谊、公孙弘、孔安国、贡禹、夏侯胜、张禹、韦玄成等。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明令郡国按人口比例选拔「明经」;人口十万以上者选五名,十万以下选三名...
明经在初唐曾经盛极一时,后来逐渐让位于进士科,进士科对于文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求官之路。进士科与明经科不一样,要考时务策、帖经和诗赋。时务策侧重于现实问题,涉及经书甚多,难度不小。诗赋考的是综合创作能力,一般需要按照要求当场作诗和赋各一首,考得是综合文学素养。由此可见,进士考试不大需要背诵...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的含义如下:1. 秀才 秀才原本指才学优秀的人,自明清两代开始作为对儒生的称呼。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等考试合格的读书人,被称为“秀才”。2. 明经 明经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解释能力。这一科目历史悠久,自汉朝至明清都有...
」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困难的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一般是进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经十人中取一二人。韩愈称进士考试,到最後录取时,「有终身不得与者焉」,一旦得第时,「班白之老半焉」。韩愈曾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或出礼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