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
李白有一首望月诗,首句就是问句,千古称奇,连日本学者读了都说好,大文豪苏轼更是从这一句中得到启发,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就是李太白的《把酒问月》。《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
每到中秋,人们总会提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诞生在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夜,适时,正值不惑之年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是夜,苏轼与同僚欢饮达旦,大醉后写出了这首千古名作。中秋夜,思亲、思友、思故人。苏轼在题注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时年作者39岁。【精品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
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诗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高悬于几万里的高空之上,与你一同度过这个中秋佳节。意境解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壮阔而温馨的画面,明月高悬,其光芒照耀着广阔无垠的大地,诗人与友人或亲人共度中秋,共享这轮明月带来的美好时光。它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珍视,以及对与亲友共度时光...
沧海变桑田,岁月流转,只有那轮明月依旧高悬在天空中见证着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种用月亮表达时间之情的诗歌,让人感受到那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5. 月亮是诗人表达哲理之情的最佳载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这句诗中,诗人苏轼用明亮的月亮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