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锦衣卫和东西厂在执行职权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过度执法的情况,于是又造成了官僚群体和朝廷之间的渐行渐远,崇祯年间,文官对于大明之亡为什么无动于衷,原因就是,朝廷实行厂卫制度大肆打击百官已经让他们对皇帝是离心离德。据史书记载,正德十四年(1519),因为南巡事件,皇帝指使锦衣卫廷杖大臣一百四十六人,有十...
“明亡于万历”一说,有《明史》的盖棺定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觉得明亡于崇祯,则是基于一个事实,明朝是在他的实际统御下终结的。到底哪个说法更有道理些呢?首先,神宗开局(亲政)就“毁”得相当不错。张居正的革新虽然远谈不上完美,但它确实在让明朝往好的方向走。以太仓银库的白银岁入岁出为...
《明史》中的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里说的神宗就是万历皇帝,指的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以怠政而著称,很少参与政务,甚至多年不上朝。他不仅不与大臣见面,也不接待外国使臣。对于政务的处理非常消极,导致执政官员无法得到皇帝的指示和决策。这种怠政行为严重阻碍了国家的治理,使得明朝逐渐走向衰败...
拥有1亿人口和百万军队的大明,却被只有20多万人口和几万军队的满清吞没,大象亡于蚂蚁,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大明的灭亡原因,众说纷纭,有说亡于君王,万历的懈怠、天启的荒唐或是崇祯的多疑,有说亡于阉党,魏忠贤的乱政祸国、残害忠良,有说亡于流寇,李自成、张献忠的大杀四方,然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
按照徐光启的统计和测算,明亡时宗室也多不过二十万,距离所谓的“百万之众”相去甚远。作为对照,清朝历时和明朝相近、社会人口增长率大于明朝、宗室夺籍比明朝少得多,至清亡时宗室人口也就是二十多万。其次,明朝从弘治朝开始就主动缩减宗禄规模,而且方法非常“硬核”。一,通过“本折各半”强行克扣宗亲们的...
每当后世在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总会将万历年间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这句话其实最先出自于《明史·神宗本纪》中的:“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在此之后的清代学者更是提出了“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那么,为什么后世纷纷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这是清代为明代修史书《明史》中的一句话,神宗即万历皇帝,是明代倒数第四位皇帝。万历皇帝于公元1573年到1620年在位,从万历中期1600年至明朝灭亡的1644年,大约经过50年时间。也就是说虽然明朝亡于1644年,但是早在50年前的万历年间就注定了明朝的灭亡。 究竟是什么原因,黄仁宇老师的《万历...
他为大明王朝做出的贡献在明朝历代皇帝当中也是位居前列的,可是《明史》中却有着这样的记载: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意思是说大明王朝虽然是在崇祯帝自缢殉国之后覆灭的,但是实际上大明王朝在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统治时期就已经灭亡了。可是,万历皇帝统治时期,明朝确确实实是进行过一次中兴的。那么,这样的说法有...
清代官修明史,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并从明清易代为历史必然的宿命论观点出发,说明思宗(即崇祯皇帝)“承神、熹(天启皇帝朱由校)之后,慨然有为……祚迄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承认明思宗作为皇帝的政绩,而把亡国归结于“气数”。在今天看来,这是值得商榷的。 而在大顺军渡过黄河...
综上可以看出,内阁诞生以及壮大后,明朝皇帝依旧没有成为“虚君”。即便是皇帝因自身懒惰或者信任,放手宦官、内阁处理政务,那也不是皇权被朝廷官僚架空。所以讨论明亡原因时,就不要用“虚君”为该负主责的皇帝遮掩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之所以会给人一种“虚弱”感,更大的原因在于明朝皇帝的作茧自缚。明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