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有一句名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就要行动,不论是动或是静,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事就会顺利,君子之道就会光明灿烂。这句话体现了《易经》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易经》认为,万...
-释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摘自《易传·彖传下·艮》 解释:时势需要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时势需要前进的时候就要前进,动和静都不失时机,君子之道就光明灿烂。 赏析:此句阐明了时势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因时而变,因事而化,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时止则止”出自宋代邵雍的《清和吟》。“时止则止”全诗 《清和吟》宋代 邵雍 清而不和,隘而多鄙。和而不清,慢而鲜礼。既和且清,义无定体。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清和吟》邵雍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清和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清而不和,隘而...
这里的不爬,不是这里“时止则止”的“止”。因为你根本没有爬,也就谈不上“止”。只有不停在爬的人,才需要适可而止,进行休息调整。所以,这里的“止”,实际上是运动中的“止”。它不是永远不动的,是躺平的静止不动,而是运动过后的暂止,是疾风暴雨中稳如泰山的“止”,是顺应时势的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原文该是: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是出自《周易艮彖》 “时止”就是依时间而停息。“时行”就是依时间而行。 既然一切都在时间之中,谁都无法游离于时间之外,那么要想在时间中有所进取,就必须顺时而动。 有学者指出,人与时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行为与环境...
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句话出自《易经·艮卦》,意思是说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无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顺应时机,这样做道路才会光明。它强调了顺应时势、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不要固执己见或盲目行动。在不顺的时候,我就默念...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埋,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释义:艮,就是止。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事就会顺利。艮其止,止其根本。上下为敌,不参与其中。因此置身事...
这句话的意思可解释为: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行动或者停止都不要失去最好的时机,这样就将前途光明。整句的引申义是说,要学会正确行事,事情才能顺利完成。出自《周易·下经·艮》中。《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
【名句·出处】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艮·彖传》)【原文·语境】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周易·
《象》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日: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