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初堂藏版三十二卷是他的弟子潘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阳刻印的,那时顾炎武去世已十三年。 道光十四年(1834),黄汝成(字庸玉)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若璩、沈彤、钱大昕、杨宁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并参以己意,成《日知录集释》,亦为三十二卷。 其后,顾氏...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内容宏富,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知录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日知录 顾炎武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廷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在二十世纪初被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顾氏对此书的价值...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
经世济民之道是顾炎武《日知录》思想的核心主题,反映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民本理念是顾炎武经世济民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结点。《日知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民本理念,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风...
《初刻日知录自序》是明代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亭林诗文集》。作品原文 初刻日知录自序 炎武所著日知录,因友人多欲钞写,患不能给,遂于上章阉茂之岁刻此八卷。历今六七年,老而益进,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其中疏漏往往而有,而其书已行于世,不可掩。渐次增改,得二十余卷,欲更刻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廷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在二十世纪初被并称为明末清...展开∨ 立即阅读加入书架点赞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