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之高僧大德:无著大师 佛教文化之高僧大德:无著大师 无著又在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鲜明,在上空盘旋,向东北振翼而去。第二天又有两道白光,飘忽起伏,射入僧房,倾刻之间又没有了。同房的僧人法贤等人,见而惊怪,说:"这是什么样的祥瑞,希望能再次看到。"寻即白光再次射入僧房。 无著一...
无著大师所著的「观师十善功德」: 在修成佛次第中,首要先修依师法,而由"忆念上师功德修信赖心",因此谈到合格的上师(具徳),应具备无著大师于《大乘庄严论》中定义的十种功德,分别是: 1、调伏:能够...
《佛子行》的作者是萨迦派的无著贤大师,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生病的乞丐总是逗留在他居室的门外附近,乞丐的全身长满了虱子。大师总是把自己的食物和饮水布施给这个乞丐,为避免张扬,这一切都在夜间秘密进行。但是有一天晚上,那个乞丐已不在他惯常停留的位置,于是大师四处寻找他的...
无著大师 著 江阳堪布 译 六、修心的戒律 论中讲到: “恒常修学三总义” 三总义指:1、不违修心的誓言。2、不做狂乱之行。3、不落偏执。 1、不违修心的誓言: 所谓的修心者,不能轻视细小的戒律,守持好别解脱戒、菩萨戒和金刚乘戒。 2、不做狂乱之行 ...
无著的唯识观,主张出世间的清净种子,是由‘闻薰习’成就福慧资粮。第十二课 唯识家无著大师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从这首八宗偈语可以得知,法相唯识的名相繁琐,义理层次复杂,学法相唯识者,必须耐烦,方能厘清脉络,通达义理。 佛教思想史从阿含、般若到中观,逐渐成熟...
作者无著贤大师 (1295~1369),被公认为登地菩萨,一生显现了伟大的菩萨行宜,慈悲、智慧和神变事迹不可胜数。宁玛派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于诸传承上师前共听了150多次本论的讲解,并要求弟子们必须精通其义,曾谕示通过学习这位大师的论著,能使人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制作北京般若之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2....
第五句,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是慧能大师灭度前,对弟子们说的话,告诫弟子们,以此修行就不会跑偏,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一个人,明心见性的状态。兀兀不修善,或许是说,一种岿然不动的状态,不会刻意去做善事,心里有杆秤,自我认可型,不着功德相,不做老好人。腾腾不造...
近代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如何修证佛法》里,把这三句讲清楚了。“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这三句可以说如珠走盘,没有一个方向保留的。三句即一句,一句即三句,一念寂灭清净当下成佛。南怀瑾感叹永嘉大师这三句话,是把佛法最高的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成就的中心告诉你了,你们可当...
本期分享历史上三位高僧的临终偈语,句句言浅意深,曾开悟了无数世人,读懂受益匪浅!首先是唐代高僧六祖慧能法师,他的临终偈语被收录在《六祖坛经》当中,偈语一共有四句: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六祖慧能法师留下的这四句临终遗言,是他一生修行的要旨,也是他对弟子们的最后教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