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设置“企业宁静日”,在规定时间内政府机关不得上门;还有地方推出“预约制”调研,企业可拒绝过于频繁的政府调研……近年来,各地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降低对经营主体的不必要“打扰”已成为一种共识。比如,入选十大案例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
这有一个闭店风险的监测模型,亮红灯的企业差不多有3000多家,拿到这个数据以后,市场监管部门会第一时间跟属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过去,让他们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执法检查,去降低异常闭店的风险。
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综合监管,怎样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记者近日赴北京经开区探访。依法合规——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 71万平...
为何要推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既要“无事不扰”的“不去打扰”,也需要“无处不在”的该监管还得监管,这就需要把握好“无事不扰”和“无处不在”的关系以及分寸。“无事不扰”应成为营商环境常态。在传统的执法模式中,企业常常因为过多的...
8月13日下午,黄浦区2024年“政府开放月”主题活动暨“为民办实事 助企促发展”公众面对面活动在黄浦区政务服务中心举行。活动上,区市场监管局解读了黄浦区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项目——“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新型监管模式。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 综合监管改革背景?涉企行政检查,一直是市场主体甚至广大群众普遍...
一些地方设置“企业宁静日”,在规定时间内政府机关不得上门;还有地方推出“预约制”调研,企业可拒绝过于频繁的政府调研……近年来,各地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降低对经营主体的不必要“打扰”已成为一种共识。比如,入选十大案例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案...
“按照‘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原则,执法人员会分析核实相关情况,研判是否需要到现场。”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执法处处长刘洁丽说。 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经开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监管事项多,近5000家生物医药企业,既是北京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日常监管的重要对象。
一些地方设置“企业宁静日”,在规定时间内政府机关不得上门;还有地方推出“预约制”调研,企业可拒绝过于频繁的政府调研……近年来,各地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降低对经营主体的不必要“打扰”已成为一种共识。比如,入选十大案例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
“无事不扰”,就是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让企业心无旁骛发展主业。多头执法、职权交叉、监管碎片化等问题,曾是困扰一些企业生产经营的痛点。比如在一些地方,有企业反映,不同部门存在“车轮战”式登门检查,有的检查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只是拍照“打个卡”。对企业来说,这些检查会牵扯企业不少精力,因为迎检一般要安排...
“无事不扰”并非放任自流,守法的“不扰了”,对违法的需要“无处不在”的监管。虽然“无事不扰”强调减少对企业的打扰,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必要的时刻,行政机关仍需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不是无目的的、随意的检查,而是基于法律法规、企业实际情况的合理监管。只有当企业出现违法行为或存在潜在风险时,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