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是佛教中关于业力与心念关系的深刻教义,强调一切思想行为皆与因果相关。以下从不同角度诠释其内涵: 一、佛教教义背景 1.业力法则 佛教认为,众生的一切言行、思想(身、口、意三业)皆会形成“业力”,决定未来的果报。此句中的“业”指行为造作留下的潜在影响力,“罪”则特指因...
"无不是罪"这一表述并不严谨,但从字面上理解,它似乎在询问"没有犯罪是否就是无罪".从法律角度来看, 如果一个人没有实施任何犯罪行为,那么他自然是无罪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没有被定罪就是无罪,因为可能存在犯罪行为但尚未被法律程序确认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行...
第一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地藏经》中有言:“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佛家看来,凡夫众生心地不清净时,言行举止,都是在造作恶业。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无不是因,无不是果。 所谓自种善恶因,自得苦乐果。作为凡夫的我们,因为无明愚痴,乐果现前时容易忘乎所以,苦果现前时,又常...
佛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南阎浮提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叫做南瞻部洲,是世尊所教化的娑婆世界的一部分。 娑婆世界是集苦的,想要在这五浊恶世离苦得乐就要在觉悟的道路上勇猛精进。 可是觉悟之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路,而是充满着荆棘和险阻的崎岖小路, 其中的欲望...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均在造业,均产生因果,就如“蝴蝶效应”,均会对世间事物产生无微不至的影响,所以无不是罪。
我的个人理解是,无不是罪,有夸张的修辞手法,其本意是说,南阎浮提众生时常造业,不论行动上还是思想...
你看《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 违背了自性,这就是罪。罪的根源,自性是空寂的,寂就是静,空就是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以为有,以为什么都是真的,它真的有,真的存在,我要获得,我要拥有,这就是罪。所以这些...
答:这不是你在知性层面理解,你只要回光返照,你观察自己,你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是什么。那你看到这几句经文,你就会点头了,会说这个佛菩萨真的是有他心通了,连我的念头都知道,我的念头就是业、就是罪。 你有几个好念头啊?你有好念头,...
阎浮提指我们的世界。我看这个世界,有恶念,有恶行的人太多了,多到每时每刻都在造罪。该句出自净空法师的经文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曾任澳洲格里菲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