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自封为吴王后,张士诚刚愎自用和贪图享乐的作风便暴露出来。他喜欢任人唯亲,不听施耐庵、罗贯中等幕僚的建议,一意孤行,最终使得这些人才纷纷脱离他而去,选择隐居。失去了这些人才后,张士诚军队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对朱元璋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兵败而亡。回顾这段历史,很多学者都认为张士诚刚愎自用...
施耐庵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一战乱频仍的时期,当时张士诚自号吴王,掌控着江南地区,长期与朝廷军队处于对峙状态。施耐庵起初期望张士诚能复兴华夏,然而当他看清士诚不过是个贪婪的权臣后,便决定摒弃对他的幻想,转而通过文学创作来记录乱世的种种景象 。罗贯中与施耐庵有所差异,其自幼便身处战乱环境,见证了...
于是,施耐庵跟罗贯中就不跟随张士诚了。 第五、感人的师徒情分。 不过分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传》得以出版、广为流传,得益于罗贯中的努力。 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为了纪念自己的师傅,他把师傅的作品“完整化”了。 引用百度的说法:“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
施耐庵与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正值战乱频繁的元末明初,彼时张士诚自称吴王,统治江南一带,常年与朝廷军队处于对立之中。施耐庵原本寄希望于张士诚能够兴复中华,可他眼见士诚不过是贪婪的权臣,决定放弃对其的幻想,转而用文学创作记录乱世百态。罗贯中与施耐庵不同,他从小就生活在战乱之中,目睹过无数次生离死别,当...
施耐庵和罗贯中落魄地奔逃,一路上颠沛流离,最后在兴化、杭州这些地方找到了安身之处。这时候啊,他们已经不想再掺和政治那摊子事儿了,以前的雄心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破灭了。不过呢,他们可没有就这么消沉下去。这么多年当幕僚的经历,特别是在张士诚手底下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宝库一样,...
而在这场大战的背后,还有两个后来在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施耐庵和罗贯中,他们也被历史的浪潮卷了进来。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和这场战争紧紧绑在一起了。常遇春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杭州前进,大军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威风凛凛。他心里明白,杭州城防坚如磐石,张士诚在这儿苦心经营了好多年,...
从张士诚和朱元璋最初的势力和战争资源对比看,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投靠张士诚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张士诚地势好,把控了元军的后勤补给,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张士诚有钱、有粮,招揽了大量的军队,各方面形势一片大好。还有个重要因素是,张士诚与当时作为主流之一的红巾军关系不大,尤其是与白莲教并无直接关系...
两个人合伙写了《三国演义》,而施耐庵写完《水浒传》以后不久便去世了,也是由他徒弟罗贯中亲自修改编订,这才陆续传送到了民间。 而罗贯中当年也曾经在张士诚手下做幕僚,所以两个人应该是那个时候认识的。这两位的这两部作品,也算是他们俩合伙写出来的。没有在张士诚手下做谋士的那段时光,他们还真的未必就能写得...
施罗两人的师徒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施耐庵是1353年当张士诚幕僚的,罗贯中在1356年也当上了张士诚的幕僚。两人同在张士诚手下做事,且时间上也有重合,两人是在“同事”关系基础上发展为师徒关系的。“同事”关系的说法只是猜测,没史料证实。但师徒关系的说法有来头。在《施耐庵墓志铭》中,记有每写成一回由门人校对,...
主要分析罗贯中、施耐庵两位作家。 (不是专业人员,没有很认真细致整理,所得资料皆为网络上收集) 首先是生卒年 元朝:1271——1368 明朝:1368——1644 张士诚:1321——1367 ,1353年起义 罗贯中:约1300——1385 施耐庵:1296——1370 1.施耐庵。 没有争议的是:施耐庵1353年跟随张士诚起义,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