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提倡“三纲”的汉儒从来都没有强调所谓“单方面的绝对的义务”,这一点从前文所引已可看出。另外,更重要的是,汉儒以“五常”为“三纲”之本,后世儒家讲“尽己无歉为忠”,并没有将“三纲”的终极基础上升到一个类似于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上,而只是教人...
第五,“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决不是若干儒家、统治者所能人为强加。从孔、孟等的尊王、大一统,到“三纲”的正式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为什么“三纲五常”一经提出,就牢不可破地建立起来,历朝历代的士大夫和学者们坚信不移,甚至赞美成“扶持宇宙之栋干”(真德秀语)、“...
另外,更重要的是,汉儒以“五常”为“三纲”之本,后世儒家讲“尽己无歉为忠”,并没有将“三纲”的终极基础上升到一个类似于柏拉图理念意义上的东西上,而只是教人按自己的良知良能良心来做,所谓“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白虎通·三纲六纪》)。这才与儒家性善论相一贯。也就是说,在...
《白虎通》所谓“三纲”严格说来也不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下简称“某为某纲”);在汉代以来两千多年里,尽管人们常使用“三纲”一词,但极少把它定义为“某为某纲”;他们所谓的“三纲”时常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大伦;之所以称其为“三纲”,因认为这三伦关系对其他各伦、乃至所有人伦...
相比之下,儒学虽充满了深刻的理性精神,但也同上述有些宗教一样建立在若干信仰前提之上,比如以道、天、天理乃至祖先崇拜等为信仰,以“三纲五常”等为价值轴心,以修身和践履为根本任务。此外,儒家也与各大宗教一样,有一套自己的核心经典,千百年不变。这些都不是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典型特征。所以我认为,儒学更接近...
第五,“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决不是若干儒家、统治者所能人为强加。从孔、孟等的尊王、大一统,到“三纲”的正式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为什么“三纲五常”一经提出,就牢不可破地建立起来,历朝历代的士大夫和学者们坚信不移,甚至赞美成“扶持宇宙之栋干”(真德秀语)、“...
相比之下,儒学虽充满了深刻的理性精神,但也与上述有些宗教一样建立在若干信仰前提之上,比如以道、天、天理乃至祖先崇拜等为信仰,以“三纲五常”等为价值轴心,以修身和践履为根本任务。此外,儒家也与各大宗教一样,有一套自己的核心经典,千百年不变。这些都不是哲学作...
云三纲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22] (3)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章注: 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3] ...
从先秦到两汉,“三纲五常”的提出确似找到了衡量一个社会、一套体制是否合理的道德标准。据此,似乎一套制度是不是正义的,不一定是因为它带来的实际效果,而是由于它合乎某种道德标准。这与现代西方学者以人权、自由等价值为标准来评判一切的立场类似,都是一种道德论。
当时的中学是指三纲五常,西学是指声光化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体含义就是说:我这个君主专制政体的绝对权威是不能动摇的,虽则科学技术的用处也还是少不了的。及至后来,历史条件变了,再标榜中学、西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今天,你怎么界定中学、西学?难道西方学术就不研究伦理道德?难道中国学术就不研究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