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涛教授:AL3810-202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IR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者评估的PFS是次要终点之一。结果显示,无论是IRRC还是研究者评估,德立替尼组(46例)中位PFS均达到了6个月左右(IRRC:5.8个月 vs 3.7个...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市东方医院方文涛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的《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版)》1(以下简称《共识》)于今年10月在线上优先发表,为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提供治疗范式和中国本土化指导,厘清了新辅助免疫...
在方文涛教授看来,新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模式:靶向、免疫等新手段在手术前应用,让多发病灶变小甚至消失,让患者重获手术切除机会;新疗法的组合应用,让患者从“大创手术”到“微创手术”,手术切除范围有望缩小,进一步减少手术风险,保留患者更多的肺功能;患者在手术后更好地接受其他辅助治疗,实现...
作为第九版国际肺癌分期执行委员会里唯一的中国专家,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教授接受记者采访,予以解读。在今年9月举行的世界肺癌大会上,国际抗癌联盟、国际肺癌协会、美国癌症联合会向全球公布了最新的第九版胸部肿瘤分期系统(TNM),引发极高关注。方文涛教授不仅是第九版国际肺癌分期执行委员会里唯一的中国...
方文涛教授:目前胸腺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方式非常局限,而且效果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员也探索了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既往有一些小样本的II期单臂临床研究证实了免疫单药在胸腺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的潜力,基于此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被指南推荐用于胸腺癌二线治疗。
2024中华肺癌学术大会于2024年5月17-19日在上海召开。上海市胸科医院方文涛教授在主会场作报告《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已知及未知》,并在《肿瘤瞭望》专访中分享针对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思考。 2024中华肺癌学术大会于2024年5月17-19日在上海召开。上海市胸科医院方文涛教授在主会场作报告《围手术期...
就在今年,由方文涛教授牵头,胸科医院启动了全球首个伞型诱导治疗研究。在这个研究里,先期设计7个研究队列,即7个伞骨,入组患者经开全基因测序,进入相应靶向药、免疫治疗伞骨,所谓“有靶打靶”。“我们希望给患者真正找到适合的精准治疗,而非盲选,不让生命‘陪跑’。当然治疗、研究难度也是很大的。”方文涛感慨...
方文涛教授:关于新辅助治疗的目标,第一是提高肿瘤根治性切除率;第二是更早根除术前无法检测到的微转移,以提高总体的治疗效果;第三,在肿瘤还存在的情况下,提前了解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为后续治疗和全程管理过程中的药物选择提供非常宝贵的信息。术后辅助治疗的目标是消灭手术后体内仍残留的癌细胞。传统的治疗药物是化疗...
方文涛教授:胸腺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前纵隔区域。尽管它在所有胸腺肿瘤中较为常见,但发病率相对较低,大约只占胸腺肿瘤的15%。由于病例数量有限,目前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一线治疗通常首选化疗。对于化疗无效或病情进展的患者,后续治疗选择较为有限,目前,胸腺癌患者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我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教授是第九版国际胸部肿瘤分期执行委员会里唯一的中国专家,牵头并参与新分期系统的修订与更新工作。第九版TNM分期系统将于明年1月正式执行,覆盖全球。恰逢“肺癌关注月”期间,方文涛教授对新分期的变化与调整,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