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铜陵市枞阳县义津镇高升村的方园,记录着方氏的家教流传。铜陵市铜文化研究会会长吴笛介绍:五十多岁时,方学渐进京参加廷试。考完回家途中,看到儿子方大镇审理案件时有条不紊、公平正直,心里高兴,动了专心回乡倡学、著书立说的念头。 随后方学渐创办了桐川会馆。会馆堂屋门额题有“崇实”二字,标示自己“剖击一切...
方学渐墓碑。方学渐(1539-1615年)字达卿,号本庵。安徽安庆府桐城人,明朝著名学者。明朝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为诸生祭酒二十余。领乡荐,弃去,专事讲学。方学渐(明善先生)是继何唐之后于桐城兴教倡学的乡里大师。他终生未仕。为诸生时即与士人结社论文,讲论学术。晚年筑桐川会馆,献身讲学,为桐城风教的振兴和...
万历三十二年(1604),方学渐辑《心学宗》完稿,万历三十六年(1608),“先生(方学渐)之子鲁岳公(方大镇)来按我吴”,拜访东林诸君,拿出父亲的书稿相为示阅,当顾宪成、高攀龙、史孟麟诸君看着书中别具一格的新知新解的言论时,大为赞叹,颇为兴奋,他们不但为书题序,赠“同心之言”,而且还大力襄助《心学宗》等著作的刊...
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曾祖父方学渐、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皆“易学”大儒,除曾祖父未仕外,其余均以进士及第后在朝中为官。方以智传承家学,主张中西合壁,儒道释三教合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存世作品数十种,涉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方以智青少年时决心以襄抚明朝中兴为己任,表示要“挹东海之...
大方家墩原名杨庄,明·嘉靖年间,方学渐家族原居住在浮山,后又迁居义津到小李庄,因方氏族丁兴旺,资财丰盈,到方学渐这一代,就从小李庄迁出,到枞阳镇买下了杨庄。方学渐和方苞在族谱上是同一远祖的一脉,后来远祖儿子多,又另立了房头,到了明代,他们基本上已分支...
方学渐(1539-1615)字达卿,号本庵 安徽枞阳浮山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为诸生祭酒二十余 领乡荐,弃去,专事讲学 登洪涛山不尽云山天际流,登临如载木兰舟 徐生大药寻难见,浪指沧滇撼十洲 洪涛山今桐城东北四十里,即今红头岭,古称金家寨,有曹操后人居住于此 ...
方学渐的写景诗中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游山玩水之间,还不忘民生疾苦。如《育龙湫》等。 在《迩训》卷之十七中记载方学渐关于山水与文学的互动关系颇有见地。这可以视为方学渐在游历山川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方子曰:山川与人相为重者也。士登高望远,心怡神旷。有不得则慷慨悲啸,托以自鸣。山川若为...
方学渐墓 为明代中叶桐城派学者方学渐的墓葬。今墓冢、墓碑、望柱保存均较好。一九八八年三月五日,枞阳县人民政府将公之墓列为重点保护单位。2019年4月9日晋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认为,明清以来,桐城方氏多有大儒,因此方学渐墓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价值,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
方学渐《辅仁会馆碑记》 桐川三老之方学渐(1540——1615年)是时人称布衣鸿儒,为辅仁会馆作《辅仁会馆碑记》 : “枞阳辅仁会馆,童静斋先生讲学之所也。其地襟江带河,在桐邑之东百二十里,旧为县,陶士行尝为枞阳令。及县徙桐城而枞阳为镇,商贾辏聚,多奇民頞瞬而目语其间,植行谊功,文学之士往往有之,而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