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之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加明确地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纵观新小说派文学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很多作家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罗伯—戈里耶是"新小说"派文学公认的领袖,他在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二...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它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其出现以罗伯-格里耶1953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为标志。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以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小说已无法表达现代人多变的内心世界,他...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小说创作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反小说派”或“新虚构派”。这一流派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再遵循单一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采用了多种叙述视角和叙述方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 新小说派的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叙事革新:新...
新小说派又称“反传统小说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在法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因标新立异地反对有人物、有情节、有社会意义的巴尔扎克式小说,拒绝一切小说传统,要求新的小说形式而得名为“新说派”。 新小说派以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为宗旨,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
新小说派于50年代崛起于法国,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该派没有统一纲领和严密组织,作家的创作各有特点,观点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激烈反对传统。 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虚构的故事情节、有序的结构和“陈旧”的语言,或主张以“物”来取代人,对“物”作细致的描写,并用表明视觉的、像摄影机...
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阿兰·罗伯—格里耶和娜达丽·莎罗特。阿兰·罗伯—格里耶,1921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早先是一个研究热带水果的农艺师,1953年发表处女作,即“新小说派”的第一部作品《橡皮》。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窥视者》、《忌妒》、《在迷宫里》和短篇小说集《即景》。他的创作代表新小说派里的“客观小...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特点:新小说派作家在创作中力求打破传统小说模式,摒弃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着重对“物”进行细致描写。他们强调客观性,注重记录纯客观的生活片断,展现现代人的内心空虚和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在语言表达上,新小说派多采用“零度写作”的方式,即...
新小说派概况 卜奎老人(编著辑录) “新小说”派或称“反小说”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对英、美、特别对西欧和东欧(波兰)产生较大的影响。现依据何仲生、项晓敏、央思敏各位学者的文献,归纳如下: 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
新小说派: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它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其出现以罗伯一格里耶(1922—20YY)1953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为标志,这个以反对传统小说创作倾向的流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罗伯一格里耶小说<橡皮>、<窥视者>,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