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该片将以“新”和“人民”作为主题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人”为叙事主体,讲述新中国成立75年来,那些推动社会进步、参与时代创造、见证国家繁荣、分享发展成果,并在各行各业勤奋耕耘的中国人的故事。通过奋斗者、亲历者、见证者的深情讲述和珍贵历史影像,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团结...
1955年9月,北京市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大街开店营业,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
宣布新中国成立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
《新中国》是2009年12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士谔。《新中国》由清末文人陆士谔撰写,于1910年出版。该书通过主人公穿越到1951年上海的所见所闻,设想那时的中国已收回租界,经济实力、军事装备、制造业能力、教育水平在世界上都居于前列。内容简介 《新中国》是陆士谔32岁(1910年)写下的代表作...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对于整个中国都无比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新中国诞生于世界,从此和过去100年的黑暗历史挥手告别,我们终于脱离了西方列强的魔爪,也从皇权、独裁政策中走了出来,开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伴随着毛主席那带有特色口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全场掌声雷动。时...
中新社成都9月30日电 题:这样以图证史,可读懂新中国何以为“新”——专访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原所长汪朝光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诞生的信息随着电波、文字乃至人们的口耳相传,传到了全世界。这一年是20世纪中国...
《新中国 》(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和《新上海》。《新中国》是他的一部幻想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梦中未来的上海景象,包括建设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等内容。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未来上海的想象而著称。《新上海》则是以清末上海的社会现象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比展现了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丑...
《新中国》作为一部专为共和国75周年华诞而创作的大型纪录片,全方位描绘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其中既有取自我们共同记忆的全景式综述,亦有从个体视角出发、不同维度的深描,时代精神和人间烟火何其动人。发行信息 2023年12月22日,纪录大时代——2024年“大片看总台”纪录片片单发布活动举行,《新中国》入选“生活...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对于新中国这个新国名,在新中国建立前,参与建国讨论的人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辩,最后才定下这个名字。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及清华教授张奚若。他提议去掉2个字,毛主席听完后表示“我赞同”,最终才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一、讨论新政权的国名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二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