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报》,原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期另起,三日一刊,李初梨为主编。 该报是边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强调团结与进步》一文,指出《新中华报》的政治方向"就是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的胜利。"毛...
在艰苦环境中编辑出版《新中华报》先后由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管理,用纸是延安振华造纸厂生产的马兰纸,印刷所用油墨来自延安石油厂油矿的废渣油燃烧提取出的烟灰,并由中央印刷厂承印,最高生产量“每月约排一百九十万字,到一九四一年秋,已提高到每月排三百万字,印张三百二十令”。发行工作先后...
政、军、民、学各机关须由党支部指定一定数量之同志担任《新中华报》通讯员。”同时,也有专人负责组织边区各地工农通讯员为该报写稿,曾在延安新华社工作的缪海棱就多次“组织延安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和陕甘宁边区各县通讯员为《...
初始时,编辑只有向仲华一人,既是《新中华报》社社长,也是该报编辑,“还要自己校对,早先还得兼管发行名单……遇到警报,他把稿子往皮包里一放,爬上山头躲警报,坐在地上编稿子”,至1937年9月,该报改为铅印时才调来一个助手——左漠野,初期的《新中华报》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编辑出版,成为传播国内外重要消息的...
正确答案:《新中华报》的前身是创办于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用本名期号续前。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该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主要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发行直至1941年停刊。 该报积极宣...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新中华报》的编辑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编辑部最初设在延安南门外的三孔窑洞中,后来又迁至清凉山和杨家岭。向仲华是该报的创始人之一,他既是社长又是编辑,甚至还要自己校对和发行。在警报响起时,他常常把稿件藏在皮包里,躲避到山头上继续编辑工作。直到1937年9月该报改为铅印后,才迎来了...
《新中华报》:“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 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新中华报》,刊号延续《红色中华》为第325期,五日一刊,承担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的职责,至1938年12月25日,共出版146期。 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进行改版并以“刷新第1号”复刊,由五日刊改为三日刊,四开四版,使用“中华民国...
《新中华报》前身是《红色中华》,原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适应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新情况,将它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1939年2月,《新中华报》又改组为中央机关报,并由原来的五日刊改为三日刊,在延安出版。向仲华任社长。1941年5月停刊。共发行230期。
了解和研究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历史,延安公开发行的《新中华报》是必须重视的史料来源。在1937至1941年间,《新中华报》刊发的关于中央党校的消息、通讯报道,以及校领导和学员的文章,有33篇之多,涉及党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新中华报》创刊于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