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琴戏又称“文琴坐唱”,民间也称“贵州文琴” “贵州弹词”等,是以扬琴音乐与舞台艺术结合的舞台戏剧演出形式,属贵州汉族戏曲剧种。 因以扬琴伴奏,以分角坐唱、坐堂清唱的形式表演,文琴戏温文尔雅,气韵悠长,再加上地道的黔腔黔韵,让人感到分外亲切,...
据了解,今年77岁的石德风,是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琴戏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他,凭着一腔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自学了几十种传统演奏乐器和音乐、戏曲技能。他与文琴戏为伴近半个世纪,一直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培养后继人才。“文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黔西文琴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黔西县志》记载,该曲艺在清乾隆年间流入黔西县城(今黔西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黔西人尝试着把坐唱形式的贵州琴书搬上舞台获得成功,为继承和发扬“文音斋”“文音社”的优良传统,定名为“文琴戏”。1956年,为民间职业性质的黔西县文琴剧团成立。
取名“文琴戏” 自此文琴戏诞生 传统文琴戏 主要以坐堂清唱形式表演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音乐唱腔清丽委婉,优美动听 后吸收贵州梆子的曲牌音乐和 少数民族特色音乐 遂由文琴音乐向板腔体发展 在扬琴传统唱腔以及新腔中 建立了各种板式 文琴戏题材广泛 故事内容丰富...
2024年9月30日,贵州省黔西市莲城街道天坪小学学生,课间在传承人的引导下,穿戏服,进行文琴戏表演,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市莲城街道天坪小学通过开设戏曲课、建立戏曲兴趣小组和戏曲社团、组织优秀戏曲演出等形式推动传统戏曲走进校园,把被列入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琴戏”设为校本课程,并邀请...
大美非遗|从“文琴戏”到“黔剧”:传承百年的民间文化---黔剧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琴”“贵州弹词”,因语言质朴、唱腔婉转,深受地方群众的喜爱,1960年正式定名为“黔剧”,并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遵义老人石德
大美非遗|从“文琴戏”到“黔剧”:传承百年的民间文化 黔剧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琴”“贵州弹词”,因语言质朴、唱腔婉转,深受地方群众的喜爱,1960年正式定名为“黔剧”,并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遵义老人石德风自年少接触便爱上了这种风格独特的戏曲,不仅...
黔剧,曾名文琴戏(又名“贵州弹词”),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黔剧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黔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