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竹竿上面,记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这些地名再现了它的主人唐和恩支援前线走过的每一步路。唐和恩的“小竹竿”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支前故事的缩影。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正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这样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一根小竹竿。这根竹竿一...
铁肩担道义,精神启后人 1950年,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负责人之一王冶秋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不断寻找,从东城找到西城,终于在德胜门外的草丛里找到了这件重要的革命文物。 一代革命先驱为中国共产党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便是国家博物馆0001号文物背后那段沉痛的...
慕容仪死于金城郡,被葬于她丈夫麴崇裕的祖籍地——榆中薄寒山之北原(《皋兰县志》记载:马衔山在唐代时名为薄寒山。),也算是随自己的丈夫叶落归根。 唐代石棺墓是榆中乃至兰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以山为陵的唐代贵族墓葬,填补了兰州地区地下唐代文物空白的历史,也为...
苑川河边、北山深处、马衔山上、甘草清水、和平连搭,从万年到千年,处处都能找到我们史前先民生活过的痕迹。榆中县博物馆珍藏了数量众多的彩陶,无不证明了榆中地区先民生活的繁荣、富足。奔腾的河水、漫山的花草、展翅的飞鸟、跳跃的动物都被我们的先民一笔一画全部记录在了彩陶的器表,穿越时空,鲜活地展现在我们...
1962年,连云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子上山割猪草,无意间捡到两只黄玉猪,大人们嫌晦气让扔掉,两个孩子却将玉猪偷偷藏了起来。没过多久,那对玉猪就被当地博物馆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两个小孩儿刚上小学三年级,为同班同学,男孩儿姓刘,女孩儿姓萧,家住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这年从六月底就开始下雨,直到七月初...
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也是明代铜器工艺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研究明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榆中文旅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榆中文物小故事之五十三丨明瓜形铜炉》来源:浪榆中 ...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文物故事丨“画”里墓志铭,记录着5岁小朋友生前的快乐瞬间 走进南阳市汉画馆,一块“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该画像石上部为墓主人生前观赏游戏的画面。坐于左边榻上的孩童,便是有题名的“许阿瞿”,其后一奴仆打扇,其前有三个玩童,或耍鸟或牵木鸠,嬉戏玩乐。下部...
利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珍贵文物,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的详细时间,通过“岁鼎”即木星凌空的天文现象,得以精确算出历史事件。 后母戊鼎&子龙青铜鼎:一圆一方,厚重朴素,展现出原始生命力和力量感的美,鼎的轻重无法估量。 四羊方尊:融合饕餮纹、龙纹和羊头,纹饰精致,虽然可能是修复件,但仍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在城市里也有这样的故事。有个老博物馆,馆里有一些古代的瓷器。这些瓷器虽然有专人保护,但有一次馆里的湿度调节系统出了点小故障。负责瓷器保护的工作人员着急得不行,就像自己的宝贝生病了一样。他没日没夜地守着那些瓷器,调整环境,不断地检测,直到确定瓷器没有受到损害才松了口气。 文物保护就是这样,它不是什...
榆中文物小故事之三十二丨新石器时代石镰刀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是一件榆中县博物馆展出的新石器时代石镰刀,1987年6月出土于榆中县龛谷峡石堡子遗址。这件石镰刀,由坚硬的青石精心打磨而成,形状呈轻微弯曲状,长13.3厘米,宽4.5厘米,刀背厚0.3厘米,刀刃厚0.1厘米,刀身中部钻有两孔,刃部较为锋利。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