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的“叹逝”母题即是一例。一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经典情境,被后人概括为“叹逝”或“逝川”“临川”等。先秦两汉时期,“叹逝”是儒家经学讨论的热门话题,至魏晋正式形成文学母题,从此绵延于两千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最早阐释“叹逝”者为孟子。《...
文学作品中母题的例子 1.成长母题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利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小男孩,在霍格沃茨经历无数挑战,逐渐成长为勇敢坚毅的英雄。他面对伏地魔的一次次威胁,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坚定地抗争,那心态的转变,就如同破茧成蝶一般,让人不禁为他的成长欢呼。 2.《简·爱》里爱情与尊严的母题...
文学母题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
百度试题 题目中国文学的三大母题是( )( )( )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爱的母题、 顽童的母题、 自然的母题 反馈 收藏
权威的说法是,文学母题是文学中具有某种概括性和包孕性的精神现象或符号形式。这话有点绕口哈,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好理解啦。 就拿《哈姆雷特》来说吧这可是一部超经典的作品。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母题就是“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他面临着为父报仇和继续活下去的艰难抉择。这个“生存还是毁灭”就...
母题中文本身是英文“Motif”一词音译过来,其本身源于拉丁语“motivus”(意为“运动的起因”),后经法语“motif”和德语“Motiv”演变而来。它本身涉及多个领域比如民俗学、比较文学等,也被部分专家归类为主题学或者哲学研究。最初,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在民俗学著作《民俗母题索引(Motif-Index of Folk...
阿特伍德也将“生存”提炼为加拿大文学的母题。与俄罗斯文学对苦难意义的追寻不同,加拿大文学中的“生存”问题缺乏宗教性,主要是在极端环境中能否活下来的焦虑:害怕被大树压倒、被冰山毁灭、被暴风雪切断电力。1972年,阿特伍德出版了《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她在书的结尾问道:“我们生存下来了吗?如果是,生存...
文学母题:含义分化与本土应用 撰文|汪正龙 汪正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母题(英文motif,德文motive,俄文ΜОΤИВ),中文或译动机、意元等。母题一词最早于1765年出现在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表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组音符。后延伸至文学艺术研究中,涵盖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民俗学与民...
二、文学母题构成原因 三、文学母题的掌握方式 一、文学母题的涵义和意义 (一)涵义 • 文学母题,指的是文学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反复 书写、表现的共同主题(永恒的主题)。 • 文学母题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原创成形,由于其思 想情感的基点和指向具有某种代表性,以后便不 断衍生,为后代文学反复借鉴、展示。在这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