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祭敖包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
敖包呢,就是在草原上能看到的坡丘啊、小土包啥的。按老传统的说法,这些地方是神灵住的地儿。所以蒙古族的人就在敖包这儿搞祭祀的活动,这活动就叫做“敖包祭”。敖包祭的时候呢,蒙古族的老百姓会在规定好的时间和地点凑一块儿,把祭祀的准备工作给做好。祭祀的时候呢,会点起篝火,献上牲畜,又唱又跳的...
祭敖包是非常神圣的仪式,既有以盟、旗、苏木、嘎查为单位的群祭,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家礼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祭祀敖包蒙古习俗”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敖包,又被称为“鄂博”、“脑包”,在草原上随处可见,是用石头垒成圆锥形的石堆,在蒙古语称为“敖包朝鲁”,也就是“堆子”之意。能够举办祭敖...
时间:祭敖包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因为这个期间是草原水草最丰美时节。特别是在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祭敖包的传统日期。地点:敖包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在祭敖包仪式中,人们会汇集于敖包处进行祭祀。仪式内容:准备工作:人们...
数百年来,当地牧民始终敬仰、供奉着本家族或部落传承的敖包。草原上每年都要举行多层面的敖包社祭活动。自古以来,蒙古民族通过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敖包“神灵”的形式,传承和发扬光大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理念,使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进一步统一规范,人人都把敬畏生命、珍爱生态、和谐自然当作义不容辞的天职。起源 旅游...
敖包是蒙古族重要祭祀物。在古代,除祭天外,蒙古族和东胡系统各族视万物皆有灵,因而山川、土地、树木和火等都是他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以自然崇拜为其主要内容的敖包祭祀就是民间最常见的祭祀活动。发展历史 “敖包祭祀”源于原始时代人们为找到聚点所建筑的标志。肃北蒙古族的祭祀可能源于古代的祭山,因为山丘常...
蒙古族有很多传统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一个祭祀活动。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早先的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蒙古族人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来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历史渊源 ...
——蒙古族“敖包祭”的起源——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敖包。敖包,为蒙古语的音译,也译作“鄂博”,为“堆子”“石堆”之意。这种“堆子”,多用石头堆成,也有的用土、树枝及牲畜杂骨等堆积而成,上部还要立上木杆或插上柳枝。敖包的建立,一般选在高山、丘陵之上,或选在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