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现分述如下:认识因素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认识因素是事实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统一。1.事实性认识 事实性认识是指对于构成事实的认识,这就为事实性认识限定了范围。事实性认识包括对以下客体...
导读:故意犯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事件,因而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种类: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放任。 我国的刑事犯罪根据行为人主观形态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相比之...
间接故意具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如甲为放火烧乙的房屋而放任了将睡在房中的乙烧死;二是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如甲为打一野兔而置可能误中正在附近采摘果实的某乙于不顾,并开枪击中某乙致死;三是突发性犯罪中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
相较于过失犯罪而言,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更大,同时,二者都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造成了破坏。作为中国国民,我们应当遵守法律规章,采取合法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保持小心、谨慎,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刑事犯罪分类解析: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怎么区分?》文中案例源自新闻报道/裁判文书,当事人系化名;图片皆(部分...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故意犯罪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因此,故意犯罪形态,是静止的犯罪行为...
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故意犯罪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
间接故意犯罪要看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明知有害还去做或不管,跟直接故意犯罪比,动机隐蔽更难认定。 4分钟前回复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全网热点 海关总署:天塌不下来512.8w 央视曝光“人人租”511.1w 特朗普否认豁免部分关税508.3w 日本大地震概率升至80%505.4w 小狗在泼水节被泼到无力反抗504.0w 刘亦菲吃火锅被偶遇50...
第十一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997年修订《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相对称,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故意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