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养心殿 三希堂匾 养心殿西暖阁的旁边,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乾隆为他取名“三希堂”,因为他经常在这里把玩他钟爱的三件书法绝品。 “三希”之名,按《乾隆皇帝御制三希堂记》来看,大体有两个意思: 一是乾隆帝在此处书房收藏了晋代王羲之的《快雪帖》、王献之的《中秋帖》,...
如意匾是指匾的四周边框有如意纹或云纹:故宫前三殿与后三宫使用最为普谝。宋代李明仲在《营造法式》中对斗匾的制作称:“造殿堂楼阁门亭等牌(扁)之制,长二尺至八尺,其牌首(牌)横出者,牌带(牌两旁下垂者)、牌舌(牌面下两带之内横施者)……牌面,每长一尺,则广八寸,其下又...
“皇建有极”是保和殿一块匾额,而这块也是乾隆皇帝御笔,不过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遵循正道,中庸才是最完美的境界”,除了这块匾额之外,中和殿的“允执厥中”匾,也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而这四个字出自《尚书·大禹谟》,最初是舜教导禹的话:“人心难以安定,道心难以明了,唯有专心致志,坚持中...
这块牌匾应该是最不起眼的,在悬挂在养心殿西暖阁旁边的一间几平米的小房间里面,乾隆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三希堂”,三希是指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希望能成为知天的人,鼓励自己要不断的进步、学习。除了这个意思之外,最主要的是在这里收藏了三件书法绝品▼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
牌匾里的故宫文化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今已经600余年。这里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肇始,清帝逊位,后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紫禁城的匾额大都出自...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建极绥猷”匾并非乾隆皇帝御题原件,而是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的旧照片,历时一年复制的,原件被袁世凯扔了以后,至今下落不明。 “允执厥中”——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他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之后,决定以这个事情为告诫,来警告后人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不应该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生活和享乐而背弃对国家的责任。故宫的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没人敢拔,很多去过故宫的人却不知。 话虽然说的很好,但是从嘉庆皇帝后来的表现来看或许这些话都只是他一时之兴的...
故宫大殿上的匾额书法,不仅汇聚了封建帝制的治国理念与策略,更彰显了皇帝们的亲笔风采。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究竟是出自哪位皇帝之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牌匾背后的故事。▲ 太和殿正中的“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这块匾额高悬于紫禁城核心的太和殿正中,彰显着皇室的尊贵与威严。“建极绥猷”这四个字...
这个牌匾用的是行书笔法。总体上想得灵动很多。郭沫诺的书法在当时可以说首屈一指,很少能与之一拼高下的人。郭沫诺的书法取自颜真卿。我们对比看看故宫博物院之前的牌匾,你体会一下两者的不同。紫禁城改名故宫博物院,用的楷书也是颜体。颜真卿的楷书至今都很流行,特别是大型建筑门梁和牌匾使用多。因为颜体的大气和...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故宫号称有9999间半房间,在这么多房间里,我们来看看,那些最常被人们提到的三大殿的牌匾吧。第一个,就是前朝第一大殿——太和殿的牌匾,“建极绥猷(jian ji sui you)”。它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建极”和“绥猷”都援引自《尚书》,意思是天子既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