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actinomycetes),原核生物中的1个类群。因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在分类学上被认为是广义细菌中的1个目──放线菌目。19世纪末,致病的放线菌属做为一类真菌开始被人们认识,随后又发现了结核杆菌和诺卡氏菌,至少前者当时是被当作细菌看待的。20世纪,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分离出越来越多的腐生放线菌,...
腹部放线菌病:感染源多为肠道或生殖道的菌群,好发于回盲部,可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腹泻、便血等; 盆腔放线菌病:多继发于腹部感染,也有因宫内放置不合适或不洁避孕用具所致,常见症状为腹痛; 脊柱放线菌病:常继发于其他病灶,早期症状轻微,如颈、背部疼痛,晚期由于肉芽组织形成可致脊髓压迫症。 其他症状[2...
放射菌又称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
1、颈面型放线菌病:此类型最常见,常发生于下颌部,表现为下颌部无痛性肿大,进行性增大、变硬,继而变软,溃破形成窦道、瘘管,有脓液排出。 2、皮肤型放线菌病:皮下无痛性脓肿、结节,溃破后形成窦道,排脓。 3、胸部型放线菌病:肺部吸入放线菌,造成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炎症状。
病原菌以伊氏放线菌最为常见。这些病原菌为厌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体中的一个正常菌丛,特别是口腔中常可见到。如有外伤,外科手术后即可发生感染。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心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及内脏等。可通过消化道和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血行播散。临床...
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感染而引起的进行性、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常表现为脓肿、结节,溃破形成瘘管、窦道,以脓液中可找到硫磺颗粒为特征,该病不具有传染性,经及时、足量的青霉素治疗后可痊愈[1-3]。 症状表现[2]: 根据涉及的器官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常表现为脓肿、结节,溃破形成瘘管、窦道,脓液中...
放线菌感染,又叫做放线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由感染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脓肿、肉芽肿,严重时甚至可破溃形成瘘管、窦道,窦道会排出类似硫磺一样的颗粒物。放线菌是存在于人类口腔的正常菌群,在身体免疫力低下时可致病。放线菌病一般在经过积极、规范的药物或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革兰染色阳性,非抗酸性丝状菌,菌丝细长无分隔,有分枝,直径0 . 5-0. 8μm 。放线菌以裂殖方式繁殖,培养比较困难。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繁多,为人体的正常菌群成员,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衣氏放线菌,牛放线菌可使牛和猪患病。另外,医学上...